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力拚東亞唯一豬瘟非疫區 重啟台灣生鮮豬肉貿易

本文共939字

中央社 記者楊淑閔台北6日電

繼撲滅口蹄疫、防堵非洲豬瘟有成,自日治時代迄今的傳統豬瘟,已於今年上半年扣除種豬外的肉豬拔針成功,7月起全面拔針,順利的話,估114年台灣可望成為東亞唯一非疫區。

為讓台灣農業與國際接軌,繼產官學戮力24年,台灣於民國109年7月16日改列為口蹄疫非疫國;並在107年8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農委會已提早掌握,迄今守住養豬產業(直接生產值新台幣700多億元、整體產業鏈產值超過1500億元)未受入侵。

且從110年起已啟動撲滅傳統豬瘟計畫第一階段,落實全面注射疫苗、環境風險監控及產業溝通。今年進入第二階段,除自上半年台澎金馬的肉豬、出生豬先行停止施打疫苗;7月起進入第二期,納入種豬,全面拔針。

農委會預計,待1年間沒有案例發生,113年6、7月將準備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提出「豬瘟非疫區」的申請,順利的話,可望在114年獲列為傳統豬瘟非疫區;讓台灣生鮮豬肉全面符合國際貿易要求。

什麼是傳統豬瘟,在台此疫情始自日治時代,已逾一甲子。根據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資料顯示,傳統豬瘟是由RNA病毒的黃病毒科引起的疫病,是國內動物傳染疾病防治條例的甲類動物傳染疾病,也是WOAH表列重要疫病,但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疾病。

豬瘟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經口鼻路徑感染,可透過豬與豬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病豬分泌物和排泄物,或經由直接接觸病豬精液及血液而感染。豬及野豬是豬瘟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產下不明顯的帶毒仔豬或先天性畸胎。豬隻在出現症狀前後及康復之後,都會排出大量病毒。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資料顯示,大小豬都有易感性,病豬臨床症狀包含發熱攝氏41度以上、厭食、無神、皮膚潮紅、充出血,便秘後下痢,後軀麻痺;潛伏期一般為5到7天,急性型一般發病2到3天死亡,慢性型可拖1個月以上。

其死亡率極高,達90%以上,縱使有耐過者,往往也呈現為帶原豬。剖檢病變顯示,以各臟器出血病變為主徵,包含腎、膀胱、喉頭、胃、肺及心外膜等點狀出血,尤以腎及膀胱粘膜多發。

防檢局記錄,民國37年豬瘟發生率高達81.3%,民國47年開發乾燥兔化豬瘟疫苗(LPC株),供作全面實施豬瘟預防注射,得以有效控制豬瘟疫情,截至54年發生率降至0.02%以下,95年迄今沒有確診案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國防部:進入獲得武器高峰期 強化完整擊殺鏈功能
下一篇
台美經貿談判第二階段落幕 行政院政委鄧振中:避談政治敏感問題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