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能源轉型荒與慌11/開發地熱 行政流程要加速

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一年可發電470萬度綠電,可供1200戶1年用電量。圖/台電提供
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一年可發電470萬度綠電,可供1200戶1年用電量。圖/台電提供

本文共990字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專題報導

「地熱能源是乾淨的,這是天公伯給台灣的禮物!」從探測、開發到建廠,位在金山四磺子坪的地熱電場終於在8月試運轉,1MW的發電容量,足足花了五年。結元能源總經理林伯修站在電廠前感嘆說:「這個案子花了超過三億元,要營收獲利是不可能的,最主要是先蒐集驗證這區域的地熱資料,以後要規劃建置30MW的電廠。」

林伯修短短一段話,道盡地熱發電的困難。儘管地熱發電擁有24小時穩定的供應能力,不像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時有時無的間歇性,也適合當作基載電力。然而,要準確鑽探到地底能發電的熱源,除了要龐大資金,還要有時間和運氣。

經濟部估計,台灣蘊含地熱資源達40GW發電量,目前僅開發5.2MW,距離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20MW的目標,才完成四分之一,不僅政府急,業者更急。

台電專業總管理師、發言人蔡志孟就指出,台灣的地熱蘊含量很多,只是深層開發的技術還要精進,尤其鑽井有點像「等開獎」,「如果位置測得不準,沒有地熱,成本就浪費了;如果挖到好的位置,就像中大獎。」

事實上,台電和中油從2018年合作在宜蘭仁澤開發地熱電廠,目前仍在建置中。蔡志孟表示,現在若要挖到3,000公尺以下的地層,設備、技術和成本,確實還有點高,不過,他預期地熱發電會隨著技術改進,經濟規模變大,會愈來愈便宜。

「挖下去,才知道地底有沒有熱源?熱源在哪裡?」林伯修兩年前曾推動清水地熱電廠商轉,如今開拓四磺子坪電廠。他提到,每個案場條件不同,地底下變化很大,有時候它的裂隙有熱源,但裡面有些酸性或鹼性物質,「酸會腐蝕、鹼會結垢,這時就要靠材料、技術和經驗找解方。」

林伯修直言,政府能提供的資源就是補助和法規,但這兩項現在都沒有放在業者需要的地方。例如,經濟部針對業者提出探勘獎勵,包括地表調查、地熱井鑽探費用,獎勵金額以探勘費用的50%為獎勵上限,最高1億元,「這是買保險的概念,挖一口井萬一沒了,政府才有補助,但產業沒有人要去做失敗的事,應該是設定一定的裝置容量以內,電發出來了就給優惠的躉售電費,現在地熱發電每度最多5.9元(太陽光電最初期每度超過10元),力道也不夠。」

行政程序是業者痛點。林伯修以建置四磺子坪電廠為例,探測花了近兩年算是快的,經經濟部同意後,再向新北市政府申請土地、水土保持、溫泉開發許可、建廠等程序,經發局徵詢交通、工務、環保、水利等單位意見,再花三年,程序繁複,流程加快,地熱電廠才能在短時間興建完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高齡通膨危機4/老年族群所得 仰賴「移轉收入」
下一篇
高齡通膨危機2/外食漲最兇 看護也變貴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