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台灣超強沒人知!清大前校長劉炯朗徒子徒孫獨霸EDA領域

提要

台灣超強沒人知!劉炯朗徒子徒孫獨霸EDA領域

EDA到底是什麼?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說,EDA被稱為晶片之母,顧名思義,如果沒有EDA,就無法做晶片設計。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EDA到底是什麼?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說,EDA被稱為晶片之母,顧名思義,如果沒有EDA,就無法做晶片設計。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本文共3560字

經濟日報 遠見雜誌

文/彭杏珠

全球當紅的「晶片之母」EDA(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台灣赫赫有名,一般民眾卻渾然不知;而且台灣強到,甫公布的2024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新科會士(IEEE Fellow)入選名單中,有4位EDA的華人科學家,都來自同一學術流派,全是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烱朗的徒孫和徒曾孫,為台灣莫大的榮耀。

EDA到底是什麼?有多重要?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說,EDA被稱為晶片之母,顧名思義,如果沒有EDA,就無法做晶片設計,這也正是美國卡中國脖子的重要一環。

以蘋果iPhone 15 Pro為例,內部A17晶片僅小指甲、約一平方公分大,如此狹小空間,要擺放190億顆的電晶體,須採用EDA的軟體設計,透過演算法和程式,幫這顆晶片的電晶體和連線做最佳設計,讓晶片效能高、耗電小、成本低,以發揮各種功能。

而IEEE則是全球最大的專業學會,旗下有46個專業子學會,42萬名會員來自160個國家。依章程每年選出不到會員數千分之一的學會新科會士,2024年新誕生323名,均是各領域的頂尖高手。

當最新名單出爐後,華人圈的EDA領域無不歡欣鼓舞。在EDA、電路與系統、電子元件、固態電路、電子封裝等半導體相關學會中,共有12位華人學者成為會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位EDA的華人科學家:何磊、何宗易、任昊星、熊瑾珺,均來自同一個學術體系—劉炯朗教授流派。

2012年ACM ISPD 終身成就獎晚宴,劉炯朗(中)與門生故舊合影。張耀文提...
2012年ACM ISPD 終身成就獎晚宴,劉炯朗(中)與門生故舊合影。張耀文提供

劉炯朗是全球唯一ACM和IEEE雙料教育獎章得主

劉炯朗是國際EDA的祖師爺,1956年成大電機系畢業;1960、1962年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博士學位;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並當過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1998年放棄美國國籍,返國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

他桃李滿天下,任教伊利諾大學期間,指導研究計算理論的得意門生姚期智,後來獲選中研院院士,2000年獲得有「電腦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 (Turing Award),至今為唯一的華人得主。

1980年代起,劉炯朗開始專研EDA,指導了黃定發、叢京生兩位博士生。黃定發先後任教於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香港中文大學,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常務副校長,獲得2024 年ACM ISPD 終身成就獎;叢京生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22年成為有「半導體諾貝爾獎」之稱的IEEE Robert N. Noyce Medal 得主。

這兩位都是IEEE會士,兩大支脈又分別教出張耀文、楊鳳如、朱創暖;以及潘志剛、陳德銘、張志如、何磊等IEEE會士。

今年入選的何宗易正是張耀文在台大的博士生,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任昊星(服務於英偉達)則師承潘志剛。最特別的是,何磊(任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東方理工大學)跟學生熊瑾珺(任教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校區)一同入選。

劉炯朗學派傳承至第四代,在EDA領域成為美談。截至目前為止,他仍是全球唯一ACM(電腦協會)和IEEE兩大電機資訊專業學會雙料教育獎章的得主;還受邀於美國加州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留下首位華人的口述歷史。

左起張耀文、劉炯朗、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Satoshi Goto,劉炯朗和張耀文先...
左起張耀文、劉炯朗、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Satoshi Goto,劉炯朗和張耀文先後應Goto邀請擔任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張耀文提供

台灣已成為全球EDA的人才培育重鎮

張耀文則是劉炯朗學生的學生,尊稱他為師公。由於對數學和演算法等相關學科情有獨鍾,就讀台大資訊工程系時,修了必修課「離散數學」以及選修課「組合數學」,剛好劉炯朗撰寫的兩本教科書,都是該領域的聖經,對師公充滿崇敬。

他印象深刻地說,師公在2009年受邀於台大作「教與學之激盪」演說時,揭櫫教學的三個面向:灌輸(To instruct)、導引 (To invite) 與啟發 (To inspire),後被台大奉為教學的圭臬。

當時,劉炯朗強調教師應該依課程內容、學生資質和時間點,選擇教學方法和面向,給予學生最適當的協助;在教育層次方面,他認為要先教學生「如何回答問題」,並提高層次至「如何問問題」;對教育的意義和目標,他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話,要讓學生成為有用、有品德、有知識的人,三者缺一不可。

這幾年,張耀文身兼學校的行政職務,並接觸國內外考招、教研和國際專業學會等事務。每次師徒會面時,劉炯朗都非常細心,必會將話題導引至此,傾聽他的觀點、論述、規劃和執行,並給予循循善誘。

劉炯朗提拔國內外的後進,更是不餘遺力。張耀文贏得很多殊榮與各種經歷,甚至連新創公司的開展,都有師公的熱情相助。原本約定在第五代學術玄孫任教後,大家要設宴慶祝,還多次叮嚀此事,遺憾的是,他於2020年11月7日驟逝,無法實現。但,劉炯朗所奠定的學術基礎,薪火相傳,已讓台灣成為全球EDA的人才培育重鎮。

2011年劉炯朗獲得有EDA諾貝爾獎之稱的卡爾夫曼獎,於加州頒獎典禮留影:張耀文...
2011年劉炯朗獲得有EDA諾貝爾獎之稱的卡爾夫曼獎,於加州頒獎典禮留影:張耀文、劉炯朗夫人張韻詩教授、劉炯朗、黃婷婷教授。張耀文提供

張耀文大幅提升台灣在EDA的影響力

而張耀文正是劉炯朗在台灣的學術傳承者。他1996年回國任教交大後,很快就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1999年,擔任教育部VLSI教改計畫的EDA競賽創始主席,這堪稱是全球最早的EDA競賽;2005至2008年,他還擔任教育部教改計畫EDA聯盟召集人,創辦各種EDA競賽和學術推廣活動,領導台灣團隊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新的一年放下外在包袱,閱讀創造極限的五大心法,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

短短幾年,他啟動EDA頂尖國際會議論文倍增計畫,讓台灣從2006年起,每年在頂尖的EDA國際會議—DAC和ICCAD的合併論文發表數,名列全球前三大,台大更有15年贏得各單位的第一名。

2007年起,力推ACM CADathlon培訓計畫,使台灣和台大成為單日EDA馬拉松競賽CADathlon Contest的最大贏家。其中,張耀文指導的學生團隊於2007年開啟台灣的冠軍之路,台大團隊共創各單位最多九次「第一名」的紀錄。

2012年,張耀文同時擔任 IEEE CEDA 執行委員和頂尖會議ICCAD議程的主席,推動CEDA贊助台灣的EDA競賽,擴大成在ICCAD舉辦的國際競賽(CAD Contest at ICCAD),快速成為全球最受歡迎、參賽隊伍最多的EDA研發競賽。

卓越績效讓他獲任2020/2021年IEEE CEDA總裁,成為EDA領域國際重要學會的領導人,名列非歐美地區的首位,同時也是第二個以台灣為單位的IEEE專業學會總裁,大幅提升台灣在EDA的影響力與地位。

台灣囊括今年EDA國際競賽三個冠軍

今年,CAD Contest at ICCAD吸引全球210個團隊參加,依領域分成三組比賽,競賽長達七個月,最終結果11月初於舊金山舉辦的 ICCAD頂尖國際會議中公布。

振奮人心的是,來自台灣的團隊包辦了三組的冠軍,分別是A組的清大、B組的台大,以及C組的陽明交大。不可思議的是,三個團隊竟然都與劉炯朗有關。三所學校的指導教授王廷基(清大資訊工程系主任)、張耀文和陳宏明(陽明交大電機學院副院長)均師承「劉炯朗的學生」黃定發,全部都是劉炯朗的徒孫們。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正是劉炯朗在台灣的學術傳承者。張智傑攝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正是劉炯朗在台灣的學術傳承者。張智傑攝

外界有所不知,台灣的EDA人才非常搶手。張耀文和四個學生在2015年成立的新創公司至達科技(Maxeda),藉由曾獲得史無前例的EDA三大國際競賽冠軍的技術,開發出全球最頂級的晶片擺置設計工具,幫多家IC設計公司解決問題,大幅提升晶片品質,贏得瑞鼎和聯發科的投資,成為獲利優異的新創公司。

今年中,全球最大的EDA公司「新思科技」(Synopsys)主動洽談研發合作,談到後來,如獲至寶,開出優厚條件,迅速在10月完成併購,所有員工轉為新思的研發團隊,四位學生創辦人均擔任主管,執行長陳東傑成為新思在台灣的最高研發主管之一。

張耀文與有榮焉,他指導的陳東傑於2008年博士班畢業,由於創立的至達科技表現卓越,於去年獲得頂尖會議DAC 「40歲以下創新者獎」的殊榮,成為台灣的唯一。

台灣向世人展示半導體的研發實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切的根本、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動力、更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卓越教育家作育英才,影響世世代代,劉炯朗就是最佳典範。

雖然斯人已逝,但幽思長存。至今劉炯朗的言行舉止仍深深影響學生。張耀文不時會想起師公的幽默風趣與如沐春風。他每次演講,都會以各種笑話貫穿全程,讓現場氣氛活絡、笑聲不斷。

例如,坊間曾出現劉炯朗與學生姚期智院士「圖靈獎」的故事:劉炯朗多次獲提名,始終無緣得獎。2000年時,姚期智比老師早一步贏得大獎。據傳,當時是師徒二人互寫對方的推薦函,最後姚期智獲獎,成為華人唯一得主,劉炯朗再次發揮幽默,恭喜學生說:「你看,我的推薦函還是比較有力吧!」

張耀文很喜歡分享師公的幽默笑話,師徒常有往來,所以當劉炯朗突然辭世時,遲遲不肯相信此噩耗,他最希望師公常講的這則笑話可以成真:

甲:「如果你死了,葬禮追悼會上,你最想聽到什麼呢?」

乙:「你看!那人還在動,還在動!」

終究,這就只是一個幽默笑話,但劉炯朗的身教言教卻深深影響著徒子徒孫們,他們持續往EDA的領域前進,向世人展示台灣半導體的研發實力。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經發局長證實 台中第三家好市多將落腳海線地區
下一篇
勞動節報喜!第1季新制勞退大賺3,331億元 平均每位勞工分紅2.6萬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