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大家怎麼不見了?媽媽的陰暗幽谷:學習告訴失智者事情真相

提要

大家怎麼不見了?媽媽的陰暗幽谷 解鎖密碼:談心時間傾聽陪伴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138字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作者: 黃安琪, 廖靜清

編按:台灣失智人口約32萬,據推估,未來20年中,每30分鐘就有1人失智,累計至2050年,台灣將有80萬名失智症長者。屆時不只第二代,第三代的年輕一輩極可能也需負起照顧責任,失智照護將成為全民議題……

入住機構,也許是分擔家屬照顧壓力,也可能隱藏有不得已的苦衷,當子女都要承擔家計,將長輩送去機構得到完整照護,比獨居在家安全。遇到特殊的團圓飯場合,失智者稱機構為「家」,工作人員心中泛起一絲絲暖意。

喀啦一聲,徐家兄弟在機構門口前停好YouBike,小心翼翼從包包裡拿出一疊錢,露出靦腆的笑容,「這是我們的一點小心意,不多,請你們收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謝聲連連,「這麼多年了,謝謝你們一直默默付出。」兄弟連忙致意,「這是應該的,媽媽在這裡住了二十多年,受到這麼多照顧,最後安詳離去,還叨擾大家辦喪事,只能聊表心意,實在不足掛齒。」失智者家屬的善行已經堅持了十多年,固定在聖誕節前夕過來,化身友善天使,為機構同仁加油打氣。

二十多年前,兩兄弟的事業經歷產業盛衰,生活捉襟見肘,母親的健康也出了狀況,被診斷出中度失智。兄弟討論過各種照顧方法,決定送到機構接受專業照護。怕母親有被遺棄的想法,不斷安撫:「媽媽,我們沒有不要你,只是公司出了問題,需要在外頭跑來跑去,不放心你一個人在家,等穩定下來就去接你。」老母親點點頭,人生七十的轉捩點,是從住了幾乎一輩子的公寓,搬進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

兄弟送媽媽入住 經濟窘迫繳費難

兄弟倆把母親送來機構時,滿是愁容拜託機構多關照,一部分是對母親的養育虧欠、一部分是擔憂無法按時繳交住宿照顧費用。「我們遇上了一些困難,先付這筆錢表示誠意,之後會按時繳交,再麻煩了。」王寶英看出兄弟的窘迫,沒有當面拒絕,也看到老婦人在一旁低頭不語,像是做錯事的孩子般微微漲紅了臉。

「沒關係、沒關係,放心交給我們,我帶徐媽媽去她的房間,以後有什麼事情都可以討論。」這一住,徐媽媽成了機構年資最久的住民。然而,兄弟初期繳費還算正常,後來常會接到道歉電話:「對不起,最近資金周轉有些困難,再寬限一段時間好嗎?」偶爾則會完全斷了音訊。

或許是長年任勞任怨的個性使然,徐媽媽溫和細心、樂心助人,常主動幫忙機構的大小事,尤其是有新住民加入時,她都會釋出溫暖善意。「我覺得徐媽媽知道家裡的經濟困境,所以她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包括打毛衣響應愛心義賣活動。」

王寶英稱讚徐媽媽的編織手藝,作品吸引極大的關注與詢問,銷售率非常好。偶爾辦理手作編織課程,也請徐媽媽擔任講師或助教小幫手,她樂於貢獻所長的模樣,完全看不出得了失智症,「雖然他們的記憶失落了,但技能專長仍在,本質還是完整的人!」

住了好長一段時間,住民來來去去,徐媽媽始終笑臉迎人,主動伸出友誼的手。有一回,同仁夜晚查房時,發現她不尋常的舉動,整個人瑟縮在棉被裡,叫她好幾聲都沈默不回應。機警的護理師建議帶去看診,當時醫院安排心理師諮商,聽得出來憂鬱的原因是朋友的離開。「徐媽媽住四人房,室友換人頻繁,朋友的離開讓她失落,感到很害怕,覺得住在這裡的朋友都不見了。」王寶英很震驚,多數人以為失智者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其實他們只是難以適切表達。

學習告訴失智者事情真相

醫師診斷,徐媽媽可能是失智症合併精神疾病,機構同仁應該學習告訴她一些事情真相,而非當成小孩互動的方式來對待。王寶英反思,之前住民生病送醫或家屬接回家照顧,甚至有些長輩併發症離世,對徐媽媽都只是輕描淡寫帶過,沒有考量到會對她產生心理陰影,太低估失智者的敏感心思。「大家都不見了!」陰影長期潛抑於個人意識,又沒有抒發管道,徐媽媽很困惑為什麼室友不斷離開且沒再回來過,無形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所幸及時發現,沒有造成憾事。

經過這次事件,王寶英認為機構不只有生理的照顧,也應包含心理層面的需要,「他們雖然不說,並不代表不知道周遭人事物的改變。」為此增加談心時間,請同仁多多傾聽陪伴,降低對「生病、死亡」的焦慮。

徐媽媽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機構終老,也在機構辦理後事,兄弟倆在母親過世後,努力工作償還住宿費用,費用結清後仍然每個月固定捐錢,並以行動持續支持機構服務,彼此間的相處有如另類家人,是最強力的後盾。

解密專家:王寶英/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

解密QA

Q:失智者情緒低落該怎麼辦?會有哪些行為症狀?

A:長輩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病症初期,病人尚有病識感,容易察覺周遭事物變化,易有明顯的憂鬱、恐懼及悲傷。

1.失智者的思緒飄忽不定,好像到了另一個時空,分不清真假、時間點,要理解產生情緒變化的可能原因,才能有效溝通回應。

2.對失智者來說,所有的表達都是主觀的感受,不與之爭辯真假,先傾聽他講述的內容,讓他抒發情緒。

3.不論發生什麼事,可試著告知失智者事實與處理方法,尊重他的感受、提升他的現實感,而不是完全把他當病人對待。

4.走進失智者的內心世界,聊過去的生活經驗、了解他恐懼的事物和原因,如果出現沉默不語或暴躁抗拒,確認環境安全時,可先讓對方獨處,安靜舒緩情緒。

5.觀察失智者的三餐食量、日常作息,若出現異常,可回診請醫師協助找出原因或轉介心理治療。

本文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出版的《解鎖失智密碼: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第一線醫護累積25萬小時的25個動人故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聯合報系創刊70多年來,記錄了超過一甲子、每一天的新聞與歷史。面對未來,我們仍會快步走在媒體前端,致力數位匯流,永續經營新聞事業,努力讓台灣更好。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三大退休基金Q1大賺6,088億 勞動基金獲利衝同期新高
下一篇
又停電 桃園中壢4995戶今天下午受影響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