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43字
最近中國大陸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及政治協商會議,即所謂的兩會。兩會重點之一在回顧中國大陸經濟趨勢,以及未來發展重點。兩會最重要的「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強調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表現平穩,成長率為5.2%,達到預期5%;卻是除了新冠疫情大陸封關鎖國期間之外,1990年以來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達標掩蓋不了大陸經濟不振的事實。
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目標仍訂為5%,並強調穩定性,顯示中國大陸經濟高成長時代已成歷史。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內需不振、投資低迷,失業率偏高,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地方債務危及金融市場穩定等問題。中國大陸今年重點政策在解決上述問題,但是房地產及地方債務問題,目前只是不再惡化;所留下的財政問題,以及對國內消費信心影響,短期恐難以回復,成為經濟成長的重大阻力。
大陸對外則面臨全球經濟情勢低迷,出口表現不佳,今年預估也難大幅反轉;中國大陸的「雙循環」成長模式,內外引擎均呈現失靈。
特別是美國強力制裁,在關鍵技術對大陸的箝制策略,迫使中國大陸加速創新,尋求技術突破,才能擺脫美國的壓制,但目前在前瞻領域方面,大陸仍多數居於劣勢。美國將在11月舉行總統大選,拜登與川普會再次對決,川普多次批評拜登對中政策缺失,影響美國經濟。
為了拉抬選情,預估選前拜登會擴大對中國大陸制裁力度,加碼更多「掐脖子」措施,對中國大陸是一大挑戰。
在美中經貿對抗下,台灣明顯傾向美國,甚至配合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脫鉤政策;對於大陸經濟走下坡,不但多所嘲諷,甚至還認為大陸對台灣依賴反而增加,但應務實看待大陸經濟變化。
中國大陸在經濟失速,內需不振下,也使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降溫,去年為衰退最快的地區;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為35.2%,為近20年新低。
雖然對大陸市場依賴下滑,可以降低風險;但對大陸的出口不振,也是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31%,創14年新低,在東亞殿後的主要原因。
另外台灣去年對東南亞投資,超過中國大陸,大陸不再是台灣最大海外投資據點;政府視為擺脫對大陸依賴的成果,甚至宣揚為新南向政策的亮點,但應客觀研析此發展。台灣長期對大陸投資,雖然對大陸過度傾斜,但也帶動對大陸中間產品的出口,充分發揮大陸加工據點功能,形成另類的產業分工及三角貿易,對台灣經濟有所貢獻。未來在對大陸投資降溫,轉往東南亞下,與台灣是否能維持一定程度的分工?以「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能否延續?攸關台灣經濟的發展。
大陸兩會也觸及兩岸關係,特別是今年兩會在台灣總統大選與總統就職之間,時機相當敏感,引起更多的關注。
綜整兩會對兩岸立場,除了維持九二共識及反台獨外,也將加強「涉外法制建設」,主要是打壓台灣在國際上地位,直指將取代台灣在中美洲議會的地位。
在大陸加強壓迫台灣國際空間下,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會更艱難。特別是今年下半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將召開執委會,審查台灣及中國的申請案。中國大陸必然會強力杯葛台灣,面對因應大陸全面阻撓,台灣突圍的困難度極高。
兩會對台灣立場維持強硬,再加上近來由中國大陸片面修改M503航路、大陸漁船翻覆事件、台灣實施赴大陸團客禁令、大陸揚言擴大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台灣關稅優惠範圍,以及大陸加諸台灣的其他反制措施。兩岸關係在賴政府未上任前,已經進入寒冬。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