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P2P野蠻生長/民眾自保 勿聽信只賺不賠

本文共691字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孫靖媛/專題報導

台大法學院副教授楊岳平說,現在就是因為沒有規範,一碰到不肖業者難免就會出問題,像是平台負責人捲款潛逃,還有平台轉讓的債權真偽,也衍生消費者保護問題,國際上都有相關規範,但國內目前沒有。

在缺乏管理跟規範情況下,民眾要投資P2P平台,自己要有一些防詐警鈴,小心可能的陷阱。

第一,債權有可能是假的、重複的。有些P2P平台標榜高息債權轉讓,但平台本身可能沒有做詳細的申貸人資料審核,只要有人申貸,平台就媒合出資人,出資人看到的債權可能是假的,或是重複的。有些平台會把債權不斷在網路上轉賣,最後是誰實質擁有債權也不清楚;尤其是在海外不動產等債權,更要留意。

第二,就算債權是真的,殘值也可能有限。以不動產做擔保品的債權買賣為例,申貸人拿不動產做抵押有可能是二胎,這筆不動產在銀行已有抵押貸款,殘值有限。假設不動產價值1,000萬元,在銀行抵押貸款700萬元,申貸人再到P2P平台抵押借500萬元。出資的債權人看似擁有1,000萬元不動產,但扣掉銀行第一順位的700萬元,殘值只有300萬元,500萬元債權無法全部獲保障。

第三,高報酬陷阱。有些P2P平台會聲稱,如果借款人不還錢,平台可以做擔保,保證債權人本金「錢你來賺、賠我來賠」,這種情況就相當不合理。出資人只要前期看到不斷有利息進帳,可能就會相信平台可以保本保息,沒有查核借款人、債權的必要,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

刑事調查局偵查員王冠鈞也提到,像im.B這類網路借貸平台,通常利息優於銀行,不肖業者利用保本保息話術、不合理的超高利率,都要特別小心。詐騙無所不在,也常蹭金融科技熱度,有時掛勾P2P,有時說販售加密貨幣,過一陣子可能是碳權交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國內外投資大賺逾4千億 壽險業三月獲利近千億元
下一篇
壽險報喜3月大賺431億 4月獲利動能有望續航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