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鴻海MIH聯盟大將換人!股價會反應?3年造車夢未來怎麼走?

MIH拋出震撼彈,原任執行長的鄭顯聰低調離職,將由鴻海策略長關潤接任。圖為Project X。MIH提供
MIH拋出震撼彈,原任執行長的鄭顯聰低調離職,將由鴻海策略長關潤接任。圖為Project X。MIH提供

本文共1667字

經濟日報 遠見雜誌

文/陳品融

鴻海(2317)3月股價行情好,4月1日也維持漲勢。但由鴻海主導成立的MIH電動車開放聯盟,出現新變化。週末該聯盟拋出震撼彈,原任執行長的鄭顯聰低調離職,將由鴻海策略長關潤接任,而最初喊出的「3年推3輛車」計畫,也正式宣告終止。外界如何理解這起事件?會否影響鴻海未來股價與事業發展?《遠見》一文詳解。

3月30日,由鴻海(2317)主導成立的電動車開放聯盟MIH無預警宣布,自今(4月1日)起,將由鴻海電動車策略長關潤(Jun Seki)接掌執行長大位。與此同時,原任執行長的鄭顯聰,則在個人臉書及LinkedIn上發布動態,將前往掌管為客戶提供電動車解決方案的新創M Mobility。

MIH成立僅3年多,繼掌門人之一、前技術長魏國章於2022年離開聯盟後,如今另一大掌門人鄭顯聰也低調離職,一名知情人士證實,MIH曾對外承諾的造車計畫,同時將宣告終止。

MIH成立僅3年多,繼掌門人之一、前技術長魏國章於2022年離開聯盟後,如今另一...
MIH成立僅3年多,繼掌門人之一、前技術長魏國章於2022年離開聯盟後,如今另一大掌門人鄭顯聰也低調離職。蘇義傑攝

所幸4月1日鴻海的股價仍維持近期樂觀漲勢,仍未受到換人事件波及。但無論如何,這顆震撼彈,也象徵MIH最初想透過開放平台、集結國內外業者打造電動車的夢,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值得觀察長期變化:這背後發生什麼事?日後MIH聯盟又會怎麼走?

MIH曾喊出3年推3台概念車,如今破滅

回顧MIH成立的背景,2019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任後力推電動車事業,並於2020年10月宣布成立MIH,延攬有兩岸「汽車供應鏈教父」之稱的鄭顯聰掌管聯盟,目標是要集結供應鏈伙伴的力量打造開放平台,共同開發軟硬體及服務,以降低造車成本、縮短開發時間,截至目前為止,累計已超過2700家會員。

2021年,MIH從鴻海集團獨立成為財團法人,並在2022年底首度對外揭示「Project X 計畫」,規劃在2023年至2025年間分別推出三人座、六人座、九人座概念車,當成功推出最難的小車後,未來就可依客戶需求,以堆積木般的「模組化」方式,打造可用於智慧城市的物流車、貨車、醫療車等各式車款。

首款3人座概念車,確實如期在去年10月份於日本東京車展推出,MIH並宣布將其平台與技術授權給電動車新創M Mobility,後者將基於MIH的平台開發電動車,藉此加速在海外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M Mobility,其實是鄭顯聰個人的創業內容,也就是即日起他將掌管的新公司,但隨著鄭顯聰離開聯盟,知情人士透露,雙方的技轉關係將暫時停止。與此同時,鄭顯聰當年喊出的六人座、九人座概念車,也將不再推出。

背後原因之一,就包括MIH之前選擇「造車」的方向,讓部分會員感到困惑。一名身爲MIH會員的零組件廠董事長便指出,MIH的的進展緩慢,造車方向也不太明確,「這樣(造車)應該玩不下去。」他直言。

尤其,在近期電動車產業殺價競爭愈趨激烈的情況下,儘管MIH透露概念車獲許多企業客戶、商社詢問合作機會,但一直未有確切訂單,也成為發展的一項阻礙。

日後盼借助關潤經驗、人脈,往日本、東南亞搶商機

隨著關潤(右)兼任執行長,也代表MIH的組織定位將向鴻海集團靠攏。關立衡攝
隨著關潤(右)兼任執行長,也代表MIH的組織定位將向鴻海集團靠攏。關立衡攝

如今隨著關潤兼任執行長,也代表MIH的組織定位將向鴻海集團靠攏。

關潤於去年農曆年後加入鴻海集團,過去在日本汽車產業擁有近37年經驗,包括擔任過雷諾─日產─三菱汽車聯盟、日本電產集團(Nidec)的高階主管。MIH則期許借助關潤在日本的經驗與人脈,將聯盟的方向拉回解決會員共同面對的問題、制訂電動車產業相關標準、協助會員拓展海外商機等。

「看起來算是讓聯盟回到它原來的位置,」知情人士表示,因MIH定位是非營利組織,過去的造車計畫讓各界感到困惑,如今拉回正軌、加速推動標準化規格,讓會員日後可各自拿著標準設計進行商業化,而非由MIH自己去做生意。

鴻海窗口則補充,聯盟不少會員都有做日本生意,關潤的角色有助強化台日雙方的深度交流,進一步來看,日後若能將日本技術結合台灣供應鏈力量,往需求蓬勃的東南亞、印度市場布局,將能搶攻更多商機。

曾讓鄭顯聰信心滿滿的造車夢,如今僅一年多便宣告破滅,凸顯在台灣打造造車生態系之不易。但日後在關潤帶領下的MIH能如何順利調整自身定位、加速產業發展,依舊值得關注。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積電環保材料免用 NMP 與 PFAS 導入2奈米製程試產
下一篇
力成法說會/衝刺 AI、HBM、先進封測產能 資本支出大增五成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