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252字
「工具機產業沒有英雄、也沒有獨角獸,就是靠著團隊合作、齊心打拼!」—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
作者:總主筆 黃日燦
位於台中大肚台地的「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短短60 公里內形成了台灣最重要、對世界也極具影響力的精密機械產業聚落,包括大立光、上銀、友嘉均進駐其中,台中精機在2019 年落成啟用的全球營運總部,也座落在該園區精科中二路的一個小山丘上,並斥資35 億元興建打造了一座嶄新的智慧工廠,創下台灣精密機械業在國內的最高投資紀錄。
但外界可能很難想像,台中精機在1990 年代末期,因為透過股票質押大舉融資擴張、後被亞洲金融風暴掃到颱風尾,慘遭部分銀行雨天收傘而陷入財務危機,現任董事長暨總經理黃明和面對艱辛、扛起重擔,歷經違約交割、股票下市、公司重整的低潮期,靠著堅強的意志力與團隊的戰鬥力,掌握工具機產業復甦起飛的契機,2013 年提前完成重整。總部蜿蜒道路的尾端,就矗立著「浴火鳳凰」的藝術作品,象徵著公司已踏上重生再起之路。
黑手創業、白手起家
台中精機創立於1954 年,是由黃明和父親黃奇煌及李道東、黃德金三人所創辦,堪稱標準的「黑手創業、白手起家」。
黃奇煌是彰化和美人,因為彰化找不到好工作,就到台中的東洋鐵工所當起黑手學徒。日治時期結束後,他轉往另一家鐵工廠工作,習得工具機的一些技術,並結識了學財務的李道東,兩人開始學做捲菸機、稻殼機等農業機械,賺到第一桶金後,找上結拜兄弟黃德金一起創業,基於三人都是從外地來到台中打拚,便將公司定名為「台中精機」。
台中精機成立後,第一款開發的產品是牛頭刨床。當時每艘船都會購置一台刨床,做為機具故障時維修使用,黃奇煌為此特別前往高雄造船廠,購買俄羅斯製造的二手刨床,回來拆解後自己繪圖、找零件加工組裝。牛頭刨床讓台中精機順利站穩市場,後來銷售到台灣、東南亞、東南美洲等地,累計製造了5,000 台以上。
黃明和這一輩共有四個兄弟,都在台中精機任職。大哥與二哥都是念台北工專(現台北科技大學)機械科系,大哥還取得日本東北大學工科碩士學位,被父親委以重任到美國開拓市場,他自己排名老么,與三哥都是唸淡江大學商管科系。
「工具機產業第一代多半是技術背景,我不懂技術,因為是財務背景、負責行銷業務,比較沒有包袱,不管是後來協助公司上市、擴展海外市場、進行多元化投資,都比較願意衝,如果是做技術的人就會覺得這些是不可能的任務。」他強調。
正當公司發展蒸蒸日上之際,卻發生一件跌破眾人眼鏡的事情。原本黃奇煌屬意由大兒子接班,但在1986 年父子倆竟因公司增資後的持股問題而意見衝突,後來更因貨款問題而徹底鬧翻。
因財務槓桿失利陷入危機
歷經此一事件,黃奇煌有鑑於其他三位兒子都還在公司任職,於是決定提早安排二代接班的計畫,因此先推動公司股票公開發行,這段過程黃明和均以其會計背景提供協助。台中精機於1989 年上市後,因為業績穩健成長、加以工具機應用版圖日趨多元,獲得資本市場認同,股價長期維持在100 元上下,但這也種下了後來公司大玩財務槓桿、因而瀕臨破產的一大原因。
台中精機股票上市後,因為股價表現不錯,且家族持股八成多,因此展開了一連串的擴張計畫,資本額也從4 ∼ 5 億元暴增到38 億元,全盛時期市值超過400 億元。
「當時我們股票滿手,三大家族的股票都是統一控管,加上民營銀行與票據公司大量出現,我們的股價一直在100 元上下,每股要質借40 ∼ 50 元很容易。」黃明和回憶說,公司用股票質押借了很多錢進行各種投資,包括經由香港去大陸投資設廠、設立許多海外據點,還投資了半導體設備、醫療器材等新產業。
正因對公司前景太過樂觀,且當時並未親身經歷過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輕忽了以股票質借進行財務槓桿操作的高風險。1997 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台灣股市也受到波及,許多企業紛紛透過投資公司進場護盤(當時尚未通過庫藏股制度),台中精機也動用子公司的資金護盤,但這是一個「無底洞」,當外資、法人殺紅眼、狂倒貨,公司護盤失利、股價持續崩盤,從120 元的高點掉到變成雞蛋水餃股,加上若干銀行也「雨天收傘」,公司資金缺口愈來愈大,1998 年底遂爆發一連串的違約交割事件。
「當時大家沒有危機意識,沒想到股價會從100 元跌到40 ∼ 50 元的斷頭價,為了護盤救股價,我們甚至把銀行額度的20 億元都投入,無奈還是撐不住!」黃明和見證了公司從營運頂峰陷入財務危機,債務高達67 億元,但因基本營運面沒有太大問題,仍可持續繳息,債權銀行大都同意協商,加上工業局的支持與財政部祭出紓困方案,公司暫時止血。
在紓困期間,銀行之間有協議不能軋票,沒想到竟然殺出不守規矩的「小人」!某家金融機構以軋票要脅私下還款,公司擔心跳票會引發信用危機的連鎖反應,台中精機趕忙與主辦銀行交通銀行、花旗銀行討論,銀行團建議啟動重整程序,由於台中地方法院主持本案的重整法官過去對台中精機有不錯印象,願意給予重生的機會,債權銀行協商後投票結果低空飛過,台中精機自此展開漫長的重整之路。
「原本遇到小人覺得很氣餒,但沒想到卻成為公司的契機。」黃明和解釋說,債權協商前後花了兩年多才完成,因為景氣不好、協商起來相對比較容易,因為所有債權都重整,不用再支付沉重的利息,公司也才能存活下來,這是一個關鍵。
15 年還清67 億元債務
公司歷經重大震盪後,幾位兄弟相繼退股並移居海外,只剩黃明和一個人在台重整旗鼓。但也因為這個抉擇,讓他成為台灣第一個以現有團隊將公司推動上市、下市、又重整成功的企業個案。
黃明和扛起重整大計後,開始大刀闊斧將與本業無關的轉投資事業處分完畢,並以堅守本業、保守經營為原則,不任意擴張信用,任何借貸一定有充足擔保,一方面持續投入產品的研發創新,一方面掌握工具機市場在2000 年代初的黃金成長期,且採取有利潤才接單、不殺價搶單的務實策略,因此繳出不錯的獲利成績單,期間也多次提早償還債務,十餘年間就清償了數10 億元債務。
對黃明和來說,公司能順利度過難關,最大關鍵在於守住人才及土地等重要資產。他強調,「工具機產業為了增加競爭力,一定要購置自有土地及廠房,所幸當時並未變賣掉這些資產,到現在已有可觀的增值空間,成為公司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公司多數的核心幹部及團隊員工,都願意共體時艱、留下來打拼,「這些資深幹部動輒有20 ∼ 40 年年資,靠著經驗累積下來的技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
歷經15 年的生聚教訓,台中精機在2013 年還清所有貸款,台中地方法院裁定重整成功,比原先計畫整整快了5 年。
強化智慧製造與加值服務
挺過驚心動魄的財務風波後,黃明和不但沒有被擊倒,反而在重整期間抓住投資及擴張的好機會,不僅在大陸廣州及彰濱鹿港投資新廠,併購台灣最大塑膠再生廠尚億環保科技,藉以因應未來產能增加的需求、同時強化垂直整合的戰力。
在2013 年完成重整的這一年,黃明和更是大手筆在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二期購置產業用地,隨後更斥資35億元打造全球營運總部暨智慧化工廠,並於2019 年落成啟用。
廠區占地近9,400 坪,廠內建置了4 條工業4.0 自動化生產線,並有智慧倉儲、無人搬運車等創新應用,已成為台灣精密機械與智慧製造的指標性示範廠區之一。
黃明和強調,工具機產業從早期的馬達、加工中心機(MC)、電腦數值控制(CNC),一直到現在的人工智慧(AI)、物聯網、自動化、工業4.0,就是一直跟著電腦科技與時代腳步在演進;現在進入智慧製造時代,工具機廠商必須強化「製造服務化」的能力,不只要提供工具機,更要提供生產系統及整體解決方案,將維修保養升級這些服務全都綑綁一起。
有鑑於此,台中精機早在2013 年就成立「顧客創值應用中心」,找來具有20 ∼ 30 年經驗的資深工程師,以他們的技術經驗加上創新應用與整合能力,幫客戶創造更多價值;訂單型態也因此大幅轉變,以高附加價值的客製化訂單取代傳統的量產型設備,未來更希望加值服務能從「間接營收」變成「直接營收」。
「相較於3C 產業很會創造英雄,工具機產業沒有英雄、也沒有獨角獸,就是靠著團隊合作、齊心打拼!」他有感而發地說。
目前台中精機內銷的機台數與銷售額已排名第一,歷經這幾年的練兵,黃明和看好自動化生產線及加值應用服務的效應將逐步爆發,從鑄造、鈑金、自製零組件到加工組裝的垂直整合效益也會持續發酵。放眼未來,台中精機將以「綠色工廠、綠色機器和綠色目標」為核心訴求,並以「零碳智造未來」為願景,希望與客戶在下一個70 年共創無限精彩!
創生觀點
台中精機回歸本業創佳績 下一步應勇敢踏出跨業左腳
1. 台中精機歷經10 多年重整,公司已經恢復元氣。早先用股票向銀行做短期融資進行中長期投資,因股價波動造成嚴重財務危機,實在有點可惜,如果當初能夠善用可轉換公司債、存託憑證、現金增資等工具,以公司股份為基礎進
行籌資,即便會造成一定的股權稀釋,但不會有「以短支長」被銀行抽銀根的風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台中精機現在仍可考慮多用股權籌資方式,而毋需單靠銀行融資。
2. 台中精機早在1990 年代就有超前部署、進行許多轉投資的跨業嘗試,可惜遇到財務危機而功虧一簣。經過痛定思痛後,公司現在回歸本業,腳踏實地使用右腳來追求自我成長,外部併購的左腳變得非常謹慎,是否有點矯枉過正,值得思考。如果只靠「自我成長」的右腳去推動垂直整合的本業精進,固然可以追求穩定成長茁壯,但卻不易跳躍轉型。若產業生態或經濟局勢面臨重大變化時,恐怕難以靈活而有彈性地調整因應。
3. 除了本業繼續優化以外,公司似應開始考慮跨業跨域發展的可能性,但也要記取過往教訓與經驗。鑒於二代經營者已建立策略聯盟與溝通平台,彼此之間有很多連結及互動,應可以此為基礎合作設立投資基金,集合眾力一起尋找跨業跨域的投資標的,再視成效評估進一步攻堅的可能方式。
跨業跨域如果光靠自己單打獨鬥會很吃力,透過這種打群架的方式比較能事半功倍。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的《企業創生2‧台灣闢新局:從傳產到高科技業,持續引爆升級轉型火力》
作者:總主筆 黃日燦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律師執業逾四十載,專長涵蓋企業併購、產業策略、公司治理、跨國經營諮詢、科技產業事務與家族企業規劃。
黃創辦人積極協助台灣產業脫胎換骨,是企業升級轉型的策略軍師與產業發展的意見領袖。現任裕隆集團執行長特別顧問,以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
相關著作:《企業創生‧台灣走新路:企業五大轉型突圍心法,打造新護國群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