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女性勞參率走向高原曲線 學者憂以不婚不生為代價

本文共1031字

中央社 記者潘姿羽台北22日電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升、社會環境改變,台灣的女性勞動參與率穩步提升,不過學者憂心,女性勞參率走向如歐美國家的單一高原曲線同時,由於政策支持力道不足,台灣恐怕要付出不婚不生的代價。

觀察台灣女性勞參率走勢,勞動部統計分析指出,近20年來,女性在教育程度提升、服務業就業機會增加以及政府實施友善職場措施下,女性勞參率持續上升,在2012年首度突破50%,而後逐年穩定成長。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指出,攤開歷史資料,台灣女性勞參率一大特點是呈現「單峰」走勢,日本、韓國為「雙峰」,歐美國家則是單一高原曲線,退休後勞參率才比較顯著往下走。

「台灣(女性勞參率)已經慢慢走向歐美國家的單一高原,但不同的是,歐美不會付出不婚不育的代價,我們卻要」,辛炳隆點出台灣社會將面臨的沉重現實。

辛炳隆分析兩大關鍵,一是年輕世代價值觀改變「為什麼一定要結婚」,二是職場對於兼顧家務的職業婦女,確實沒那麼友善,因此隨著女性經濟自主性提高、不願因為婚育而退離職場,愈來愈多人乾脆不婚不育,並續留職場,才穩住女性勞參率。

辛炳隆指出兩項重要實證研究結果,首先,生育率與女性勞參率確實呈現負相關,其次,國外研究證實,如果因為婚育而離開職場,就算重新回歸,對於後續職涯發展還是不利,和原本的發展曲線有落差。

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單驥直言,女性因為扮演媽媽、照顧家庭等多種角色,是否投入勞動市場存在許多變數,包含經濟條件、家庭、教育甚至稅等,先生的收入也會影響太太是否投入職場以及程度多寡。

單驥接著指出,子女托育影響婦女投入勞動市場的重要關鍵,許多婦女反映幼兒園下午4、5點就放學,但職業婦女都還沒下班,這部分若能有妥適配套,例如推動教師兩班制,不只能讓婦女更願意投入勞動市場,說不定還可提升生育率,因為婦女覺得「生小孩是可行的」,對台灣社會將是雙贏局面。

「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塊,津貼陸續加碼,但力道不足以讓婦女放心生小孩」,辛炳隆表示,政府在政策設計的思維必須改變,現行制度若送托、送保母可以領育兒津貼,不過金額遠遠不及育嬰留停的津貼,也就是說,職業婦女必須先轉換身分為全職媽媽,才能領取較高額的津貼。

辛炳隆探究政策設計背後的思維,原來是認為「全職媽媽照顧對小孩比較好」,但這樣等於鼓勵婦女當全職媽媽,與提升女性勞參率的政策目的相悖。

辛炳隆表示,照此情況發展,在職場環境不夠友善、政策支持力道不足的情況下,女性勞參率雖然走向高原曲線,但背後代價是減少婚育,生育率前景恐怕不樂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研華首度勇奪遠見 ESG 首獎 連續三年公司治理評鑑前5%
下一篇
仁寶傳將有首位外籍總座接任 公司回應了!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