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資誠接地氣 助印度台商協商補貼請領機制

本文共1030字

經濟日報 記者孫靖媛/台北即時報導

近幾年,為吸引製造業落戶,印度中央及地方政府祭出相當多補貼措施,例如中央層級的PLI(生產連結激勵計畫)、SPECS,及地方(邦)層級的諸多補貼政策。不過,不少廠商反映,招商時談的補貼看似優惠,但爾後向政府請領補貼時卻遇到困難,或多或少影響投資信心。

針對此情況,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印度投資負責合夥會計師鮑敦川偕同PwC印度聯盟所團隊,拜會南印度包括Tamil Nadu,Karnataka 等數個邦的政府單位,試圖找出主要癥結點。

鮑敦川指出,印度政府在企業申請環節要求企業提供非常詳盡的多年度「投資及營運計畫」,除投資規模、聘用人數、產品製程、創造營收等,也細化到分年達成進度等,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並通常要求申請企業說明提高「本地加值(Local Value Addition)」的計畫 (如預計移轉製程不達標準,就涉及本地採購等規劃)等。

爾後各年度,審核單位往往拿著企業提出的「投資及營運計畫」考核企業實際達成情況,針對其差異(未達成各期計畫部分),即使不直接以「計畫未完成」為由卡住補貼,也要求企業提出海量補充說明,鮑敦川認為這是最為關鍵之處。

首先,對多數產業而言,現實情況是,投資規模及進度受外部經濟環境及在印度布局順利與否影響,通常操之在企業的比例有限,換言之,實際投資與計畫不相符,對企業而言是常態,但對政府而言當作異常處理。

部分政府官員建議,企業可多準備幾套「投資及營運計畫」,估算可能實際投資結果的「區間」,使未來年度實際投資結果落入區間的機會增加。不過,這又面臨另一個挑戰,台企海外布局時通常人力非常精簡,外派主管校長兼撞鐘,已忙得不可開交,申請優惠政策時連一套都很難估得準,難有資源準備更多版本來「夾區間」,更遑論後續年度考核時涉及大量的差異說明及交涉,可以合理預期,實際投資年度被考核時,就算有得談,第一線主管難免傾向放棄掙扎。

鮑敦川表示,這大致解釋了真正的問題,問題不一定在印度政府信用,而在印度政府為執行優惠政策而內部設定的審核程序,確實有程序疊床架屋,以致窒礙難行的傾向。

鮑敦川指出,資誠協助企業協商中央及地方補貼政策時,除優惠的補貼比率外,更重要的是,協商出一套對企業而言相對簡單明確,且行政負擔相對有限,對政府而言,也能證明其善盡行政責任的「補貼請領機制」,並以嚴謹的法律文字落實於正式文件中。這有別於台灣企業習慣的「喊價模式」,而是洽談一個政府及企業都認可也能承擔的行政流程,才能真正協助廠商對印度政策牛肉,看得到也吃得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黃仁勳合作以色列 AI 商 會談現場畫面曝光
下一篇
兩條運河通行困難外溢效應 貨櫃空班潮來襲...推升運價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