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總理記者會曾是大陸政治開放的象徵 如今卻消失了~

本文共1119字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即時報導

中國大陸延續逾30年,於每年全國兩會後召開的總理中外記者會,曾被外媒形容是中國政治開放度的標誌。然而,本次中共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婁勤儉周一卻在記者會上丟出一顆震撼彈:「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

大陸《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2018年刊文表示,一年一度全國「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是資訊交流和答疑釋惑的場合,是向人們「講好中國故事的舞台」。「在有限時間內,總理將談及什麼問題、傳遞什麼訊號,各方關注。是觀察中國開放和透明的重要窗口之一。世界各國都能從中觸摸到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政治發展的脈動。」

文章稱,邀請大陸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的想法,始於1987年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的成立。「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是主旋律。大家感到,包括人大的各項工作在內,都應該是比較透明的,所以在1987年成立了新聞局。」曾任新聞局長的周成奎說。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應會議新聞發言人曾濤的邀請,新當選的大陸總理李鵬和副總理姚依林、田紀雲、吳學謙,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了有40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的記者會。

文章表示,「在每年總理記者會上,總會有記者提出敏感、刁鑽的問題,而總理一次次用自信、睿智、幽默化解。」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在談到西方對中國人權問題的攻擊時,時任總理的朱鎔基說:「美國國務卿奧布萊特最近訪問中國時,我告訴她一句話。我說,我參加爭取和保障人權運動的歷史比你早得多。她說,是嗎?表示她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就說'不是嗎?我比你大10歲,當我冒著生命危險同國民黨政權作鬥爭,參加爭取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運動的時候,你還在上中學呢!」

2006年3月14日上午10時溫家寶總理記者會中,南區一位年長的記者突然站起身,嚷著「提問權要民主一點」;「為什麼提問機會都給了坐在中間的記者,為什麼不給我們這邊的記者提問機會。」溫家寶隨即說:「那位記者先生的情緒很激烈,請他提個問題吧。」位記者來自台灣《人權新聞通訊社》,名叫周自立。他問:「上海的水是黃的,不能吃了,即便經濟發展得再好,豐功偉業也會化為烏有…」。

李克強任總理時,記者會中的實話、白話也很多,例如「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都市化不是靠攤大餅」等。

1998年3月19日,美聯社在總理記者會之後播發的一篇電訊稿中說,「在這場面向全國實況轉播的記者招待會後,中國中央電視台在節目中第一時間發表了新聞評論,並在節目中讚揚了新總理的幽默感,這是中國政治開放度增加的一個標誌。」

如今,北京當局宣布取消兩會後的總理中外記者會,其背後的原因與象徵意義已經引發各界揣測。

過去30多年每年兩會後的總理中外記者會,曾是外界觀察中國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圖為...
過去30多年每年兩會後的總理中外記者會,曾是外界觀察中國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圖為已故前總理李克強2019年在兩會後的記者會上回答媒體提問。(路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中國外匯存底規模3.2兆美元 5個月新低
下一篇
大陸官媒指出 人行本季降準機率高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