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德國揭「中國戰略」 陸大使館:意識形態導向損害互信

本文共1083字

聯合報 特派記者廖士鋒/北京即時報導

德國政府13日公布首份「中國戰略」,這份文件受到大陸官方高度重視。大陸駐德使館也公開發文表示,「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制定對華戰略,只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並強調雙方應通過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推進雙邊關係「去風險化」。

大陸駐德使館13日下午以發言人名義在官網表態,提出4點立場。該發言人指出,大陸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德國當前面臨的很多挑戰和問題並非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是德國「應對挑戰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看待中國和制定對華戰略,只會加劇誤解和誤判,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該發言人強調,大陸始終重視發展對德關係,願與德方共同落實好中德第七輪政府磋商成果,深化各領域交流和務實合作。「但發展雙邊關係必須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則,中方堅決反對利用涉台、涉疆、涉港、涉海、人權等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歪曲抹黑中國,甚至損害中方核心利益」,強調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該發言人還表示,當前全球穩定和經濟復甦的最大風險是推動分裂對抗和脫鉤斷鏈,將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政治化。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競爭焦慮而強行「去風險」,只會適得其反,人為加劇風險。雙方應通過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推進雙邊關係「去風險化」。

2022年11月,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訪問大陸,是中共二十大後首位到訪的歐洲領袖;而大陸總理李強也甫於6月到訪德國,並與蕭茲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

根據德國之聲消息,德國「中國戰略」2022年11月的草案版本提到,未來,德國外交部將與歐盟同步,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且「後兩方面的份量越來越重」。草案還認為,德國和歐盟不應該依賴「不認同我們價值觀的第三國的技術進步」,且表示如果台灣參加國際組織,並不違背「一個中國」政策。

而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3日下午面對媒體提問「美歐一些官員提出『對華去風險』」時則表示,談論「去風險」,首先應當搞清楚風險是什麼、源頭在哪裡。他指出大陸致力於推動解決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復交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是百年變局中當之無愧的穩定性力量、確定性源泉、可預期因素」,「把中國當作風險的來源,完全搞錯了對象」。

汪文斌指出,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實際上是去機遇、去穩定、去發展,本身是在製造風險、擴散風險,沒有人能從中受益。他強調大陸願同「有誠意的各方」一道加強對話合作,「共同防範應對真正的風險,為世界和平與安全、全球發展與繁榮注入正能量」。

德國政府13日公布了「中國戰略」。圖國德國總理蕭茲(左)與來訪的大陸總理李強(右...
德國政府13日公布了「中國戰略」。圖國德國總理蕭茲(左)與來訪的大陸總理李強(右)兩人在6月20日舉行會談。(美聯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一週內第2次 福建海警又赴金門海域巡查
下一篇
大陸房市以舊換新 上海跟進成第二座響應的一線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