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63字
編按:原文刊載於3月21日,相關報價以當時為主,本文旨在市場實況分析。
編譯 樂羽嘉
金價屢創新高,背後是哪些國家央行的爆買在推波助瀾?為什麼?
黃金漲勢未歇,昨晚再創歷史新高。只要中國、波蘭等國家央行還沒軟手,繼續大買特買,黃金就還有更多上漲空間可期。
花旗集團北美原物料研究負責人多西(Aakash Doshi)表示,在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將在2024下半年降息的背景下,金價可能在2024下半年升至每盎司2300美元。目前黃金價位在2203美元左右。
黃金價格通常與利率呈現反向關係。利率下跌,黃金就比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更有吸引力,因為後者在低利環境產生的報酬較少。
麥格理銀行(Macquarie)也預測金價將於下半年不斷創高。麥格理策略師在3月7日的備忘錄中指出,實物黃金的購買有提振金價的效果,然而最近黃金飆漲100美元,還得歸因於「期貨的大量買入」。
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全球央行主管范少凱(Shaokai Fan,音譯)表示,「過去兩年以歷史性規模購買黃金的央行們,在2024年依然是很強勢的買家。」
市場觀察家告訴《CNBC》,這些買盤使黃金即使在高利率和強勢美元的環境下依然盤堅。
更高的利率通常會降低黃金相對債券的吸引力,因為黃金並不產生利息。更強勢美元則會削弱美元計價黃金對其他貨幣持有者的吸引力。
黃金是避險資產,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加劇,也助長對實體黃金的強勁需求。
多西表示,「過去十年,俄羅斯和中國一直是兩個最大買家。然而,最近幾年央行的購買變得很多樣化。」
在各個央行之中,中國人民銀行是2023年最大黃金買家。
《Axios》整理數據顯示,中國人民銀行在2023年自己就購買了225噸黃金,按照一月底金價計算約價值150億美元。中國人民銀行持有量已達到2235噸,佔其國際儲備約4%。
世界黃金協會指出,中國疲弱的經濟與陷入困局的房市,推動消費者奔向避險資產黃金,同時個人的黃金投資活動依然盛行。
波蘭央行則是世界第二大的黃金淨消費國,2023年買進130噸黃金。黃金佔波蘭央行總國際儲備的12%,波蘭央行總裁格拉平斯基(Adam Glapiński)希望這個數字能達到20%。
採礦公司惠頓貴金屬(Wheaton Precious Metals)執行長史茉蕪(Randy Smallwood)表示,在波蘭隔壁開打的俄烏戰爭,促使波蘭人渴望購買穩定的資產。
格拉平斯基在2021年宣布計劃購買100噸黃金,希望使國家金融更加安定。
新加坡則是2023年第三大黃金淨購買國,主要買家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2023年購買了76.51噸黃金。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沒有透露這項投資決定的緣由,世界黃金協會的范少凱猜測,還沒解決的俄烏衝突使各國央行一直警惕著地緣政治的風險。
他說,「他們可能一直在根據對風險的看法,調整儲備分配。」
除了央行,散戶對珠寶、金條和硬幣的購買也推動了金價上漲。
中國人民銀行不但是全世界央行中買最多黃金的央行,中國也是零售黃金購買量最大的國家。
范少凱指出,從零售消費者來看,中國去年也因為個別投資人為了資產多樣化轉向黃金,帶動了強勁的需求。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中國在2023年已經取代印度,成為世界最大黃金珠寶買家。中國消費者去年買了603噸黃金珠寶,較2022年多了10%。
史茉蕪表示,除了中國,印度消費者對黃金的需求也是全球最大的,尤其是在印度的結婚季(一般是十月到十二月、一月到三月之間)。
他說,「在印度,黃金是最高價值的實體禮物,是結婚季的重要一部分。」
儘管印度的珠寶需求應繼續保持相當的水平,但世界黃金協會表示,黃金價格變貴可能會對這類支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從去年開始,印度的黃金珠寶消費需求下降了6%,來到562.3噸。
不過印度的金條和金幣投資年增7%,印度央行對黃金的投資也持續強勁。印度央行在一月購買了8.7噸黃金,是2022年七月以來最大單月購買量。
除了中國和印度,根據世界黃金協會記錄,去年土耳其的黃金需求幾乎是2022年的兩倍。
持續不斷的消費者通膨、替代性投資有限,以及去年總統大選期間國內政治不確定性,都推升土耳其對黃金的需求。
范少凱補充說,「土耳其的零售需求也非常強勁,去年總統大選期間,投資者紛紛湧入黃金市場,以防土耳其里拉劇烈波動。」
土耳其一年一度的消費者物價通膨率,在二月飆升至67.07%。土耳其里拉過去一年內貶值40%,目前兌美元匯率處於史低水平。
(資料來源:CNBC、Axios)
延伸閱讀:
00940狂潮是歷史重演?全民利息飢渴症 投信大老:台灣人連高收益債都買爆
00940還能買嗎?大批年輕小白進場,把高股息ETF當「類定存」
股民人數全台第一,中鋼竟沒資源!各國砸錢挺減碳,台灣靠企業自救?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