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4字
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教授、《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指出,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者靠官方補貼不斷擴大資本支出,大量晶片也將湧入市場,若干類型的半導體將在今年造成供過於求的問題。
以中芯為例,這家大陸晶片領導廠商最近在法說會已料到該公司生產的晶片類型會出現「全球供應過剩」,不過,中芯仍宣布將增加7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在官方慷慨的補貼下,大陸晶片製造商縱有供過於求的疑慮,仍加緊擴大產能。據估計,未來三年內,大陸晶片產能將成長60%,五年內可能增加一倍。由於西方國家管制銷往中國大陸的晶片製造設備,大陸無法生產最先進的處理器晶片,因此生產將集中於汽車、家用品和消費類領域的較基礎的微處理器。
難怪貿易政策官員會憂心中國大陸某些類型晶片將大量湧入市場。台積電(2330)已提醒成熟製程領域產能過剩。悲觀的分析師認為,正如大陸在太陽能板的投資,大陸大舉投資晶片製造將壓低價格,也打壓歐美業者的利潤。
晶片供過於求的風險已成為G7政策辯論的話題,今月8日,美國聯邦眾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呼籲拜登政府必要時實施關稅,防止中國對全球經濟掌握「過度影響力」。
米勒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大陸業者會在哪一類型的晶片贏得市占,迄今尚無定論。上次因疫情導致供應短缺,歐美汽車製造商早已簽訂長期供應協議,因此即使大陸供應商將價格壓得更低,各國也未必會從大陸採購更多。
儘管如此,美國、歐洲和日本政府都開始討論如何因應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狀況。關稅是因應傾銷的常用工具,但西方國家並不直接進口大量的陸製晶片,而是在成品間接採用了陸製晶片。有些公司甚至不知道其元件中晶片的來源。
米勒歸納,西方政府考慮的三種辦法,其一是對採用非陸製晶片的產品給予補貼;其二是管制特定陸製晶片進口 ;第三是在「關鍵」應用領域直接禁用陸製晶片。
米勒分析,歐洲官方主要以貿易的眼光來看待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他們不願意採取他們認為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因應手段。而美、日的強硬派更關注國安的影響。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