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電子代工廠全球布局 大解密

本文共3563字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專題報導

台灣電子代工業舉世聞名,從早年立足台灣,到進軍大陸,近年因應地緣政治干擾,開始往北美、東南亞落腳,「台灣精神」在全球進一步開枝散葉,一路來見證科技產業典範從PC、手機,電動車乃至於最夯的AI高速運算的發展,鴻海、廣達、和碩、仁寶、緯創、英業達等台灣電子代工業「六虎將」一路開疆闢土,造就了更多的台灣傳奇與世界奇蹟。

經濟日報帶您回顧台灣電子代工業這一路走來的風景,同時前瞻台灣電子代工帝國如何在海外複製台灣經驗,面對來自各地的挑戰,愈戰愈勇。

台灣電子產業貿易發展進程

台灣電子產業起源於1970年代,當時在台灣從事加工出口的美日歐等電子廠商,將製程外包,由原廠提供零組件、機器設備,然後利用台灣低成本勞動力組裝產品,後來為了更進一步的降低生產成本,開始在台灣採購設備、零組件,這為日後台灣的電子產業奠定了基礎。

這個模式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1985年的「廣場協定」導致新台幣出現升值的現象,加上當時台灣工資提升,房地產飆漲,這對在台灣的本地廠商與外資,都帶來沉重的負荷。

1990年代,台灣政府解除直接投資大陸的禁令,許多企業陸續前往中國大陸投石問路,希望利用大陸充沛人力,以及低成本的優勢,加上中國大陸官方仿效台灣經驗的加工出口區,成立經濟特區,台商成群結隊前往大陸,開啟電子製造業的西進風潮。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就回憶道,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當時大家(台商)不想過去,等到了1990年代,大家開始陸續過去大陸布局,然後是2000年代,變成台商不過去(大陸)都不行了。

台灣電子代工廠西進大陸初期,普遍先落腳在深圳等珠三角地區。隨著珠三角地區飽和,接著轉移到上海、蘇州與昆山等長三角地區,在兩大沿海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使得工資與土地等生產成本高漲,筆電代工廠又開始轉移到大陸的西部地區,如四川重慶與成都等地;主攻智慧手機代工的鴻海,則由深圳轉移到內陸的河南鄭州。

中國大陸自19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歷經30多年的發展,土地與工資等各項成本早就已經飆漲,對電子業來說,已經不具成本競爭優勢,但是大陸發展經濟30多年來,建立完整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加上擁有充沛的勞動力,使得其世界工廠的角色,仍然無可替代。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上任後,開始鼓吹製造業從中國大陸回流美國,並對在大陸製造銷往美國的許多電子產品,課徵高額關稅,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

川普政府時代,美商只是要求台商把部分在大陸的產能,移轉到東南亞與南亞地區,這也造成台灣電子代工廠紛紛回台灣擴增產能,推升台灣GDP罕見高成長。

但是現任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上任,川普下台之後,美中衝突不減反增,原來的貿易戰進一步升高到科技戰。美商不僅要求台商把大陸部分產能要移到東南亞,甚至要求不能移回台灣,因為台灣已經成為外國人眼中,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對美商而言,一定要有大陸與台灣之外的第三個選項,否則就不下單給台灣。

因此,也造就了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度等東南亞地區,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甚至是美國等地,成為台商海外布局的熱門選項,開啟了這一波台商南進與東進的風潮,而且這股風潮,誠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所說,正方興未艾。

企業大老這麼看

鴻海董事長

劉揚偉

區域製造趨勢確立 台商不能等

鴻海最堅強的競爭力,就是綿密的全球布局,經過近半世紀努力,鴻海已經是一家擁有100多萬名員工的國際企業,鴻海這塊招牌,散布在海內外173個據點,隨著鴻海在大陸,美洲與東南亞等地區持續擴充規模,今年在3+3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等三大核心技術),又有新客戶加入,業務更多元,2023年將陸續開花結果。

在我看來,區域製造的趨勢正在形成,台商應該盡快展開海外布局,目前台商的處境有點像1980年代大家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大陸落腳,1990年代,大家開始赴大陸布局,然後是2000年代,變成台商不過去(大陸)不行了。

以現在的狀況來看,我認為,印度市場很重要,是人口能與大陸相提並論的市場,印度很需要我們廠商過去,但是廠商們不太敢過去,大家在意當地產業鏈不完整,但在我看來,要分散據點勢在必行,「太晚就來不及了」。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

「中國製造」紅利不再 遷移是必然

儘管美中貿易戰被視為大型電子代工廠擴充非大陸產能的主因,但在我看來,地緣政治衝突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事實上,大陸的製造環境,已不似當年台商西進時條件這麼好,在大陸少子化、勞動成本大幅提升等多重負面因素影響下,進而造成全球科技業、製造業追求更好的生產基地。

科技業過去靠著「中國製造」享受人口紅利與較低成本。大陸作為世界工廠,在過去20多年效率不錯,台商在語言溝通、生活習慣、文化等很多東西都會通,讓大陸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基地。

如今的全球化脫鉤未必是美國主導,部分原因來自於大陸經濟成長後,官方追求地緣政治影響力,讓部分國家嚐到苦頭,而在非政治因素上,大陸因勞動成本上升、少子化等問題,已讓當地逐漸失去過往吸引外商設廠投資的誘因。

在非大陸布局上,我認為印度極具潛力,當地14億人口可與大陸匹敵,有大量年輕充沛勞動力,加上官方近年鼓勵在地製造,讓台商前進印度成為一股趨勢。

廣達董事長

林百里

客戶要求 擴大非陸製造

廣達正持續擴增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泰國廠已開始穩定發揮效能,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已赴歐美設廠,所有產線及服務據點運作良好。

廣達有接獲客戶要求,增加旗下非陸製造的選項,目前據點已橫跨亞洲、北美、拉丁美洲、歐洲及東南亞等地,產品線則橫跨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及雲端運算等。

此外,為打造以台灣為主軸的研發與製造中心,廣達也在總部所在地華亞科學園區內,積極擴充製造產能,目前總廠、二廠及新建的三廠均已全面加入量產,確實提高製造效能。

隨著美中及俄烏之間逐漸升溫的地緣政治衝突,連帶影響全球供應鏈面臨物流、缺料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上油價飆升、通貨膨脹、利率匯率波動、勞力短缺等問題也日益嚴重,廣達除了努力推動凈零碳排、ESG等策略,也透過全面普及「智慧製造」來提高效能。

近20年六大電子代工廠營收

Flourish logoA Flourish bar chart race

六大代工廠大陸/非大陸產能比重概況或目標

鴻海

雖然鴻海持續擴大投資印度產能,但董座劉揚偉也在視察成都廠時強調,沒有要遷離成都。

和碩

和碩曾喊出2021年非中國產能達到10-20%,惟日後並未更新產能比重。

廣達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客戶對中國大陸以外設置產能的興趣提高,廣達也持續關注海外設廠事宜。

仁寶

預期未來五年內,中國大陸及越南生產基地將各占一半產能。

緯創

2023年4月,公司為因應產線整併規劃,將泰州廠停工停產,未來將以鄰近昆山廠產能支應。

英業達

為降低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已擴建台灣龜山與大溪廠,以因應上海伺服器與重慶筆電受到的影響。

各大代工廠崛起與拓展海外布局概況

鴻海從連接器起家成為稱霸全球的EMS龍頭

鴻海成立於1974年,當初創辦人郭台銘成立的是鴻海塑料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製造黑白電視機的旋鈕,1981年,鴻海塑料開發出個人電腦連接器產品,由此轉型生產個人電腦連接器…

閱讀全文

自華碩集團分家和碩轉進iPhone找到新出路

1990年代,正是全球PC產業風起雲湧之時,當時仍在宏基集團的童子賢毅然辭職,找來徐世昌、廖敏雄及謝偉琦四人共同創立華碩,選擇切入主機板市場,短短幾年迅速晉升全球主機板領導品牌…

閱讀全文

廣達從全球筆電代工霸主華麗轉身邁向雲端轉型

廣達成立於1988年,當時創辦人林百里原在金寶電子任職,但1987年旗下子公司在平鎮的廠房不幸遭祝融肆虐…

閱讀全文

仁寶代工小筆電一戰成名近年開發非PC應用尋利基

仁寶為新金寶集團旗下金寶電子於1983年在桃園龜山工業區所設立,自1984年起深耕電腦周邊製造領域,並主要生產電腦螢幕,此時適逢電子業蓬勃發展之際,仁寶原本應乘勢起飛,但…

閱讀全文

緯創從筆電跨足手機再轉戰伺服器衝獲利

緯創前身為宏碁於1981年成立的DMS部門,2001年5月30日分割獨立出來,並由林憲銘出任董事長暨總經理,初期資本額僅有9億元,不過經過他多年的努力下,已成長為全球第七大ODM廠商…

閱讀全文

英業達立足ODM代工衝刺伺服器開新局

英業達由創辦人葉國一與鄭清和在1975年合力創辦,當時也邀請現任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一起加入,早期公司主要從事製造計算機、電話機,後又進入筆記型電腦與伺服器製造領域,而…

閱讀全文

記者:吳康瑋、吳凱中、蕭君暉、劉芳妙

編輯:林語柔

視覺設計:林庭毅

網頁工程:洪偉瑄

監製:李淑慧、何易霖、簡正一

日期:2023.08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英業達立足ODM代工 衝刺伺服器開新局
下一篇
自華碩集團分家 和碩轉進iPhone找到新出路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