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輝能製程升級 成本逐年降低

輝能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楊思枏。 記者吳凱中/攝影
輝能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楊思枏。 記者吳凱中/攝影

本文共571字

經濟日報 記者吳凱中/桃園報導

輝能成為全球最早量產電動車用固態電池的廠商,不過,輝能大股東之一的國際指標車廠賓士(Mercedes-Benz)卻在日前指出,既有電池技術不斷優化,固態電池或已無深究的必要。兩者不同調,引起關注。

輝能創辦人暨執行長楊思枬昨(23)日回應,賓士講的是產業現狀,但輝能已具備量產能力,且隨著製程迭代升級,預期到2028年固態電池成本將與液態電池持平。

賓士技術長Markus Schäfer近期對外指出,傳統鋰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下,其未來相關成本上都已與固態電池相去不遠。「現有的電池技術不斷優化,我不認為固態電池往後的能量密度彙集能力與成本控管等還具有優勢。」

賓士為輝能股東之一,雙方更規劃將共同開發新一代電動車電池,此番發言也被外界放大檢視。

楊思枬認為,Schäfer的發言是針對產業現況觀察,而非指單一公司。他強調,輝能在量產性、商用性、成本及可擴充性上都能符合賓士要求。

楊思枬分析,相較於傳統鋰電池,固態電池在安全性有優勢,液態電池在提升能量密度上雖有機會,但若要顧及上市時間的話,能量密度很難不做妥協,輝能的固態電池在這方面就沒有模糊空間。

針對固態電池生產成本高昂問題,楊思枬分析,輝能持續量產,成本會逐漸降低,估計2028年固態電池的電芯成本有機會持平或低於液態電池,從2030-2032年,輝能固態電池每度電成本可望降低至100美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聯電最強財務長洪嘉聰 如何幫矽統配發股利掛保證?
下一篇
蘋果Q1財報再現負成長 營收初老症浮現 AI應用6月看得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