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獵風者號升空運作 台灣低軌衛星鏈成形 下一步怎麼搶太空商機?

獵風者衛星的國產自製率達82%,為不少台廠創造「太空履歷」。圖為獵風者衛星太陽能板組裝。 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獵風者衛星的國產自製率達82%,為不少台廠創造「太空履歷」。圖為獵風者衛星太陽能板組裝。 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本文共1814字

經濟日報 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我國第一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7月抵達法屬圭亞那,10月7日預計搭乘亞利安公司的織女(Vega)號火箭升空,緊跟著明年要發射福衛八號。國家太空中心(TASA)主任吳宗信形容,「台灣接下來會像下雞蛋一樣,一年一顆或兩顆的發射衛星升空,」宣告台灣躋身太空俱樂部一員。

這一次跟著獵風者衛星升空的零組件與系統廠商,包括漢翔(2634)、公準、新鼎等,也正式跨入衛星領域,在台股中形成新的太空產業概念股。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長丁邦安表示,經過近三年的開發,工研院與太空中心合作建立台灣自主低軌衛星,包括通訊酬載、地面基站、晶片等自主設計與整體驗測能力,「所打造的台灣太空產業自主技術供應鏈已經成形。」

有「火箭阿伯」之稱的吳宗信期,目前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他期待透過眾人之力,讓台灣...
有「火箭阿伯」之稱的吳宗信期,目前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他期待透過眾人之力,讓台灣打入國際太空產業鍊。 報系資料照

一千公斤以下衛星可自製 

吳宗信自豪的表示,「大約1,000公斤以下衛星, 台灣不管是系統與次系統,已可以100%自己設計、製造。」除了衛星外,今年台灣也正式啟動入軌火箭計畫,目標是在2030年將200公斤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2032年將500公斤的衛星送入軌道。

台灣在1,000公斤以下的小衛星已可自製,如果自己有火箭,將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可以展開。吳宗信舉例,不若美國、蘇俄、中國等太空大國,幾天內就可以將衛星送上軌道,印度9月初只花了約新台幣20幾億元,雖然繞了1個月以上,用低成本還是可以把衛星送上太空,也就是說,「只要有火箭載具、衛星能力,就有機會可以做到以前想像不到的事。」

根據外電報導,印度素以低成本成功進行太空計畫而聞名,印度探測器「月船3號」8月在月球表面著陸,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估計,「月船3號」探月任務的成本約7,500萬美元,比好萊塢太空驚悚片「地心引力」(Gravity)1億美元的預算還低。

ISRO並宣布,9月初已再發射印度第一個太陽探測器「Aditya-L1」,Aditya-L1從發射到拉格朗日點所需的時間約4個月。也就是說,儘管不用一次燒掉幾億美元,時間花得長一點,一樣可以達成太空任務,ISRO的作法,開啟了許多非太空大國「有為者亦若是」的想像。

太空產業是利基市場 談的是信任

其實台灣廠商看好太空商機已久,但目前幾乎都集中在地面基站,真正上到太空的業者並不多。丁邦安指出,台灣廠商擅長的是地面接收站產品, 因為數量多,台灣在製造上有競爭優勢。

至於衛星端數量比較小,由於進入門檻較高,大多數如Space X等國際大廠,採取全自主的閉環策略; 但也有一些公司並非所有的元件都要自己做 ,有些量大的元件會外包 ,因此包括衛星的面板、半導體封裝、射頻元件等,台灣廠商有機會拿到訂單。

丁邦安認為, 低軌衛星的生命周期約五年,假設現在有1萬顆衛星在軌道上,每年有兩成要汰換,是一個利基市場 ,如果能扮演一定角色,訂單將是穩定而持續。因為地面市場量大,廠商拚交期短、成本低;太空市場談的是信任,進入門檻也高,是不同的商業模式。

吳宗信也強調,太空環境特殊因為處於真空,不僅有宇宙射線,還有太陽的高溫可能把晶片打壞,此外低軌道還面臨地磁風暴的風險,之前Space X就有約40顆的衛星因地磁風暴掛掉 ,產品所面臨的挑戰很不一樣。不過,台灣有產業優勢支持,尤其面對太空的嚴苛環境,台灣半導體晶片是很大的加分,台灣的光電與精密機械也具優勢。

太空中心主導研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號」。 圖/取自國家太空中心官網
太空中心主導研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號」。 圖/取自國家太空中心官網

獵風者帶上一拖拉庫台灣廠商

即將發射的獵風者酬載為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整顆衛星包含酬載共有82%是由台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20家台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其任務是在低地球軌道收集導航衛星經由海面反射的訊號,分析浪高反演風速。風速是目前氣象觀測最缺乏的數據,獵風者衛星預計能提供可觀資料量,為氣象科學與天氣預報提供更多數據。

參與獵風者號的研究機構與業者包括中科院、工研院、芳興、卓越光纖、鑫豪科技、兆發科技、興普科技、華泰電子、公準精密、永昇鋼鐵、台灣矽微、昇鑫機械、裕昌電機、益材科技、孟晉科技、苗鐵精密、展杰工業、美勳實業、漢翔、凌群電腦、新鼎系統、國眾電腦、華苓科技等。

吳宗信指出,隨衛星計畫的啟動,預計到2024年底,包括衛星底層的感測及元件,約有六成到七成可自製。 星鏈計畫開展時,許多人認為不可行,但現在來看,「太空經濟已經發生。」包括偏遠地區的通訊,加上5G、6G發展,可以補足地面的網絡,形成3D通訊,增加通訊的韌性。可以想像,未來投入衛星產業的追「星」業者,將會愈來愈多。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聯電最強財務長洪嘉聰 如何幫矽統配發股利掛保證?
下一篇
PCB關鍵材料銅箔基板喊漲兩年首見 台光電、台燿等緊盯趨勢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