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研究:蛇類無龜蛋改食蜥蜴蛋 蘭嶼爬行類瀕臨滅絕

本文共857字

中央社 記者趙麗妍台中5日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團隊研究發現,蘭嶼海龜面臨無沙灘產卵危機、人為介入保護海龜巢,造成以海龜蛋為食的蛇類改食蜥蜴蛋,島上爬行類生物群族數量下降,恐面臨滅絕風險。

自然科學博物館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從1997年起,率領生物學組博士林展蔚、廖鎮磐、台灣大學助理教授周均珈,展開蘭嶼爬行類群集動態的長期監控,前後橫跨23年,揭示「氣候變遷與人為保育海龜之間的加成作用,如何衝擊蘭嶼陸域生態系的平衡穩定」,研究獲刊國際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團隊指出,「海龜蛋」是蘭嶼陸域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但因海岸侵蝕造成島嶼沙岸面積大量削減,海龜可產卵的沙灘大多不復存在。

黃文山說,氣候變遷影響,1990年中期起,小八代沙灘開始有外力介入,以人為方式保護海龜巢,完全排除蛇類掠食海龜蛋的機會;蘭嶼最大海龜產卵地「東清灣」自2001年後,也鮮少有海龜築巢的紀錄,以海龜蛋為主食的蛇類「赤背松柏根」被迫取食陸生「蜥蜴蛋」。

研究報告顯示,2001年後多種蜥蜴蛋被捕食的紀錄呈明顯高峰,赤背松柏根每年掠食約5000到1萬8000顆蛋,其中「梭德氏草蜥」被掠食的蛋數量最高,多達1萬7589顆。長尾真稜蜥、多稜真稜蜥、斯文豪氏攀蜥、股鱗蜓蜥的蛋也損耗極大,導致蘭嶼島上蜥蜴族群量急遽下降。

本就沒有海龜蛋供給的綠島和屏東爬行類群集,例如長尾真稜蜥、斯文豪氏攀蜥,牠們數量在20多年來非常穩定,印證「龜蛋的消失,是衝擊蘭嶼島上爬行群集結構改變的驅力」。

赤背松柏根過去主要在海龜產卵的沙灘覓食,每年僅取食約120顆海龜蛋,佔海龜蛋龐大數量的極小部分,不會對海龜族群構成破壞性威脅。調查結果警示,現今島上多數爬行類生物族群數量急速下降,扮演掠食者的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未來都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享,對「單一旗艦物種保育」的觀點,可能不足以維持整個生態系的平衡與穩定。評估蛇類的掠食行為、與海龜蛋和其他蜥蜴數量的動態關係後,讓蛇類掠食者適度取食海龜蛋,更有助蘭嶼整體生態的保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民眾黨:蔡柯會前 府高層傳話黃國昌談及NCC比例
下一篇
核電廠延役 關卡不少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