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學者籲提升氣候變遷意識 應貼近民生強調衝擊

本文共824字

中央社 記者張雄風台北29日電

COP28將於明天登場,但日前所公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卻顯示目前的減碳強度仍然不夠。學者認為,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簡稱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30日到12月12日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登場,將有來自近200個國家地區、7萬多人與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日發布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報告內容,再次警告依據目前的排放趨勢,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2.5至2.9度。

報告指出,若要將本世紀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或2度內,接下來10年的氣候減緩工作至關重要,需要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2%或28%。

台灣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曾琬鈴告訴中央社記者,現在談到調適大多都著墨在硬體,以能源為例,就是增加風力、太陽能裝置等;但其實一邊增設硬體的同時,也應該關著「軟體」的改善。

曾琬鈴舉例,就像一支手機,要軟硬體兼備才能發揮最好的效能。在增加綠能硬體的同時,也應該配合氣候進行調整,如增加冬季風力發電的配比,與此同時再加入基本科技研發,如潮汐能、地熱等,才能逐步減少能源方面的排碳量。

曾琬鈴說,雖然目前台灣很容易能聽到氣候變遷的話題,但其實民眾的意識還不足,或許需要用更貼近民生的說法來強調對一般人的衝擊,如愈來愈熱的天氣,導致冷氣使用時間愈來愈長,會造成更電費愈繳愈多。

中興大學生物與永續科技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徐佩君告訴中央社記者,就政府而言,其實可以透過再增加獎勵等方式,提高一般民眾的參與度,最直接、有感的方式如節電、多吃蔬食等;現在政府減碳的宣導對象大多都是在第一線面對衝擊的排碳大戶、以及中小企業等,可能會對一般民眾較有距離感。

徐佩君也說,若民眾具備對氣候衝擊的認識及行動力,就具有「監督的力量」,就能由下而上促使政府重視氣候與民生的相關議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520總統就職撞期總質詢 盧秀燕向中市議會請假出席
下一篇
公務員平均退休年齡 多三歲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