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董氏基金會:比起人際 青少年對外貌更感焦慮

本文共899字

中央社 記者曾以寧台北16日電

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13.8%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讓學子備感壓力的前2大原因為課業和對未來的不確定,身材外貌則超越人際關係,成為第3大壓力源。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透過新聞稿說明,這份調查以六都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回收有效問卷 1700份,結果發現,13.8%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女生較男生多。

其中「總是、經常」讓受訪者感到有壓力的前3名,分別為「課業考試」(28.8%)、「對未來的不確定」(22.1%)和「身材外貌」(19.1%)。這3項中,女生比男生更感壓力,尤其是「身材外貌」。

調查也發現,近5成青少年當心情不好或壓力大時,「不一定」會求助他人;其主因為「不想麻煩對方」占最多(37.2%),且男生比例明顯高於女性。當詢問受訪者對學校或家庭生活的滿意度時,進一步分析發現,近3個月憂鬱指數愈高者,或愈感到壓力者,對學校生活愈「不滿意」。

與2020、2018年結果相比,「身材外貌」在壓力源排序上,晉升至前3名,還高於「人際互動」。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可能是受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視訊替代了多數實體人際互動影響。

陳質采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因受賀爾蒙影響,身體快速成長,情緒及個性也會改變,較容易對自己的外表產生懷疑、失去自信,而有負面情緒或壓力。葉雅馨則說,在社群媒體發達時代,青少年對顏值、打扮更為注重,甚至努力建構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肯定及目光。

面對成長中的孩子,葉雅馨建議,家長不妨引導孩子了解自身特點或興趣,發現自我價值,降低對外表單一追求,重新找到重心,建立內在自信。

調查也發現,心情不好時會以運動來紓壓者僅13.6%,其中84.8%在運動後心情會變好,而與疫情時期相比,每週運動3天以上、每次運動超過30分鐘、和同學朋友一起運動的比例都有增加。

調查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者的憂鬱指數較低;進一步分析發現,憂鬱指數愈高者,在防疫期間,除體育課外沒有運動的比例愈高;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對家庭及學校生活的滿意度較高。董氏基金會表示,這再次實證運動能改善情緒,從而提高生活的滿意度。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美國學運衝突比五四運動 洪秀柱嘆:不如當年北洋政府
下一篇
新南向政策更有利?我標準檢驗局與印尼再簽備忘錄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