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重度心臟病治療 高醫首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植入

本文共1162字

中央社 記者林巧璉高雄28日電

當被診斷有重度心臟衰竭,心臟移植雖是個選項,但能否等到器捐卻是另個難題。高醫心臟血管外科團隊今天說明首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植入成功案例,提供心臟病患者另個選擇。

高醫的這起病例,54歲蔡先生幾年前發現有心臟血管嚴重阻塞,先接受支架治療,再因發生心室頻脈而放置體內去顫器。但心臟衰竭症狀持續惡化,去年10月登錄心臟移植,因為血型為O型、且體重超過100公斤,一直無法等到有緣人配對心臟。

今年7月因心臟衰竭惡化造成水腫,體重增加達116公斤,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求治,在獲得病人同意並通過健保審查後,8月進行高醫首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病人術後恢復良好,脫水超過15公斤,並在術後1個月內順利出院,有效改善心臟衰竭症狀。

中和醫院副院長羅傳堯表示,自1967年全世界首例心臟移植手術後,對末期心臟衰竭最佳治療就是心臟移植。依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每年僅約60至80人能幸運獲得捐贈進行移植,大多數的人往往在等待換心過程中含恨以終。

高醫身為大學醫院及醫學中心,「急、重、難、罕」為重要使命,高醫心臟血管外科團隊有豐富心室輔助器與心臟移植手術經驗,搭配心臟內科超音波追蹤調整幫浦運轉,個管師負責驅動傷口護理與教導病人居家照護,還有心臟復健團隊幫忙,讓病人術後恢復順利,沒有合併症發生並順利在1個月內出院返家。

高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峯鈞表示,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將血液由左心室引流到心室輔助器幫浦,再送回主動脈供應身體需要血流,可完全替代心臟功能。VAD一開始使用的目的是過渡移植,即作為等待移植前的支持,隨機器改良,第三代心室輔助器越來越多人是做終生使用。植入因年齡或其他原因無法接受移植的病人體內,終生取代心臟功能。

蔡峯鈞說,從美國的2021年度報告發現,VAD治療結果已與心臟移植相當,1年與3年存活率分別可達到85%與70%,很重要原因是幫浦的改良,病人願意提早接受手術及專業醫療團隊照護。台灣健保也在2018年開放有條件全額給付,讓更多需要的病人不會因費用而猶豫接受手術。

高醫新聞稿表示,沒有等待捐贈者的困擾,也不用擔心移植後排斥,這幾年在歐美先進國家接受VAD手術的病人逐年增加已超過心臟移植人數,取代心臟移植是未來趨勢。目前接受VAD植入手術的病人已超過數萬例,使用最長時間也已超過10年。

高醫團隊指出,心臟衰竭會影響其他器官造成肺水腫、肝腫大、腎衰竭,嚴重甚至會影響意識。當出現重度心臟衰竭症狀,應考慮提早進一步檢查,才能增加治療成功率。當被診斷有重度心臟衰竭,同時建議心臟移植時,與醫師術前討論,包括了解「是否需要立即接受心臟移植與等待移植的順位」、「如果心臟衰竭症狀惡化,是否有其他過渡的治療」、「是否適合接受VAD手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此刻政治環境面對嚴重挑戰」 柯建銘盼新內閣堅持住
下一篇
新南向政策更有利?我標準檢驗局與印尼再簽備忘錄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