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歐亞溝通橋梁關鍵 唐獎漢學得主:是馬而非絲綢

本文共972字

中央社 記者陳至中台北2日電

唐獎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今天表示,儘管「絲路」很有名,但賦予東西方文化交流力量、架起橫跨歐亞大陸橋梁的關鍵是「馬」,而非絲綢。

第5屆唐獎4獎項共6名得主,今天在台北輪番上陣演講,整天活動吸引大量學者與民眾到場。羅森的主題是「青銅禮器與黃金腰帶:中國文化場景的昔與今」,從器物切入,帶領民眾瞭解東西文化交流的脈絡。

羅森指出,由於青藏高原的阻隔,東西方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歐亞大陸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對促成東西方文化交流厥功至偉。

羅森說,雖然「絲路」相當有名,但開啟東西交流最大的關鍵因素,其實是「馬」而非「絲綢」(horsenot silk gave power and made the bridge acrossEuroasia)。

她解釋,中國核心地帶因溫度、濕度,加上缺乏硒(selenium)等微量元素,較難豢養馬匹,歷朝歷代為了取得「馬」這項重要戰略物資,不得不與北方民族交流。

草原民族帶進中國的,也不只是馬匹而已,背後還有一整套的東西,包括養馬的技術、控制馬匹的器物、相關裝飾樣式等。例如出現在古老中國墓葬中的黃金腰帶,就有濃濃的草原風格。

草原民族對西方世界,也帶來很大的影響,不少政權甚至遭草原民族推翻。羅森表示,馬帶來的移動便利性,使草原民族可以分布在很廣的區域,也因此能接觸多元的文化,扮演交流的媒介。

會後聯訪被問到東方學者往往存在「中國中心論」,羅森建議,應多採比較的觀點,儘管中國文化驚艷且強大,但若想幫助世人瞭解世界,就一定要介紹更多相對的角度。

羅森舉例,西方建築以石材為主,中國則是木材居多,這與所處的環境有關。例如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的黃土高原,本身較缺乏石材,反之黃土相當適合當地基,因此衍生出窯洞等建築風格。

羅森也分享,她以一個西方學者身分,第一次抵達中國時,無論是溫度、濕度,人們的表達方式、肢體語言,甚至是長幼有序的觀念,無不感到震撼。飲食也有很大的不同,東方用筷子吃飯,因此餐桌可以設計得比較高,西方則用刀叉,為方便操作進食,餐桌則相對較低。

被問到來台感想,羅森說,她已經來過3、4次,但相對於曾到訪中國上百次,對台灣仍相對陌生。她最想要參觀故宮南院,觀賞精美玉器。她並說,玉器文化從中國傳播到東南亞、太平洋群島,台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嘉市發表雙語教材 鼓勵學生用英語介紹城市魅力
下一篇
日本正露丸報告造假 食藥署:已請業者回收近9千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