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學者:福島核廢水排入海 最快1年內抵台

本文共1055字

中央社 記者張雄風台北21日電

原能會日前表示,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約需1至2年才會到台灣、最大濃度約是4年後。然而中研院學者依模式模擬,估算核廢水最快1年內抵達台灣。

東日本大地震10年後,日本政府2021年4月正式決定將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產生的含氚核廢水(即ALPS處理水)排入海洋,預計今年年中開始排放。

台灣、紐西蘭及澳洲科技媒體中心(SMC)今天共同舉辦「日本排放核廢水線上科學記者會」。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吳朝榮於會中表示,若不考慮氚水濃度,單純就海洋數值進行模擬,過去已有研究在福島海域放追蹤器,發現追蹤器會依不同軌跡流向整個北太平洋。

吳朝榮指出,根據追蹤紀錄評估,氚水到達北美西岸約費時2至3年,最快1年內抵達台灣。

而原能會先前發布新聞稿表示,台灣與日本距離相近,將有小部分會受中尺度渦漩影響向南抵達台灣,核廢水最快在排放後1至2年會到達台灣海域,而最大濃度影響約是排放後4年。

吳朝榮認為,「4年可能有點久。」他解釋,海洋除了擴散、還有平流作用,就像一滴墨水在湖中和河川裡的擴展速度會不同,「4年可能是只估擴散作用,或是流到北美後又流回台灣的時間」。

此外,吳朝榮補充,中尺度渦漩大小可能與台灣相仿,在太平洋生成後,每天會往西移動約8至10公里,也會加速氚水流向台灣。而海洋中除了有已知的環流、渦漩、擴散等傳輸方式外,可能還有其他未知、更快速的傳輸方式。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院教授胡克(Tony Hooker)指出,現在已知這些核廢水會經過過濾,再對過濾後的水進行測試,若仍殘留放射性元素,會再經過整個排放系統的過濾與測試過程;目前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最新報告與日本提出的報告一致,認為濃度已經在安全標準之內。

胡克指出,雖然氚是氫的同位素之一,容易進入食物鏈,但目前可能還沒有足夠多的研究,可以回答氚會不會通過食物鏈累積在生物體中。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克羅夫切克(David Krofcheck)表示,當年日本福島污染的狀況是沒有對廢水做處理,就直接進入海水中,導致銫等放射性元素緩慢地釋放輻射至今,和這次日本有評估和過濾廢水再排放的情況不同。

克羅夫切克認為,如果選擇不做處理,繼續貯存核廢水在核能電廠中,也無法保證再100年、1000年之後,遇到地震和海嘯等天災時會不會造成更大的核輻射污染。

克羅夫切克表示,理論上雖然可以假設氚和癌症的關聯,但現在還沒辦法在實驗室的科學研究上驗證關聯,現在沒有任何一個研究可以證明暴露在氚元素會與癌症有關。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新加坡駐台代表:不論美中或兩岸 互信可緩區域緊張
下一篇
撥補台電千億 政院今通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