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PISA台生表現呈雙峰 學者:高低分差近3個學年

本文共1238字

中央社 記者陳至中台北16日電

最新出爐的PISA 2022結果,台灣學生在3領域都名列前茅,但也呈現「雙峰現象」,高低分落差接近3學年的學習成果。學者指出,城鄉差距不在於區位,而是觀念、教學方式上的差別。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2022年結果本月5日公布,台灣學子在數學、閱讀、科學3項都有進步,其中數學更是在所有參與的國家中排名第3(進步2名);以往表現較差的閱讀,大幅進步到第5名(進步12名);科學進步到第4名(進步6名)。

品學堂今天在台北舉辦「閱讀未來國際教育論壇」,執行長黃國珍表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下,台灣相較國外擁有更安定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學生停課不停學,短短幾個月內教師便對線上教學熟能生巧,但PISA也提醒台灣,台灣出現成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

黃國珍引述PISA各科成績中最高分與最低分者落差數據,台灣學子數學科相差54分、科學44分,閱讀也相差43分。他指出,每相差20分,代表學生能力約有1個學年的落差,台灣的數據顯示,數學科成績好與不好的學生,能力落差接近3個學年。

黃國珍於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疫情間的數位學習確實可補足學生能力、減緩疫情影響,但不同區域教師對數位工具的熟悉程度仍有落差,落差為學生帶來資源、條件上的影響,是雙峰現象的原因之一。

黃國珍也認為,城鄉差距不再是過去的「區位」差異,更多是觀念、教學方式上的差別。都會區教師觀念走得較前面、有更多資源;偏鄉教師進步雖然也很快,但在教學觀念上,可能擔心太前衛的教法,學生會跟不上,為配合學生修正教法。另外,家庭經濟背景導致的資源落差,也容易產生學習落差。

品學堂公布一內部閱讀學習系統數據,台灣學生的連續文字閱讀能力不錯,但若是文本結合圖表,則較難掌握。細分文類,對敘事型文類的掌握度最好;說明型、議論型則較差,如文章涉及科普知識,學生更易受限於學科能力較弱,影響閱讀時的信心。

品學堂今天也邀請新加坡、香港教育工作者一同分享閱讀教育的展望。來自香港的何世敏分享,未來趨勢是將自主學習應與科技結合,學生要學會找目標、訂定策略、分析收集到的資料等技能。

何世敏也提到,台灣近來熱議高中課綱的文言文比例,其實香港也對如何看待古文教學有過一些討論。畢竟數位時代用語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古文要如何運用在現代社會,呈現「現代感」,進而鼓勵學生學習,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挑戰。

何世敏舉例,香港曾有教師讓學生試著站在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的立場,面對社會現狀、人生處境,會如何思考和寫作。學生可以用上網、用AI(人工智慧)查資料,最後發現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但有可能出現類似的觀點。

來自新加坡的朱海濱也分享,教師可試著讓學生思考,假如古人也有社群軟體的「朋友圈」,杜甫會如何評論李白的詩作,學生可以化身古人,但以現代用語溝通,產生許多樂趣。

朱海濱表示,面對AI的衝擊,對閱讀教育有很大的影響,但人類的想法和創意永遠超過AI,學生可是試著瞭解AI的範式和典型,進而協助自身寫作的突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整理包/華南金股東會紀念品送「SNOOPY 事事如意碗組」!怎麼領、零股可領嗎?攻略一次看
下一篇
星座理財/巨蟹座 財運亨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