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電話與簡訊詐騙仍氾濫 六成台灣人每周至少遇一次詐騙

本文共1202字

經濟日報 記者彭慧明/即時報導

雖然政府喊出多項打詐策略,詐騙橫行仍是常態。信任科技服務商Gogolook(走著瞧)(6902)近期發布首部《亞洲詐騙調查報告》,在台灣調查約5,000名受訪者中,發現數位詐騙加速蔓延;近6成民眾每周至少面臨一次詐騙、其中2成民眾每天接觸;從電話、簡訊、通訊軟體到社群媒體,詐騙滲透到民眾每天使用的數位平台中,不論是社群媒體內檢舉不完的釣魚廣告,或是通訊軟體內推薦飆股的陌生好友,辨別詐騙已經成為生活日常。

根據Gogolook《亞洲詐騙調查報告》分析,在台灣有高達6成民眾每周至少面臨一次詐騙,其中16.8%的受訪者「每天面臨至少一次詐騙」、22.5%的受訪者「一周面臨數次詐騙」、「一周面臨一次詐騙」的受訪者則佔19.6%,詐騙媒介包括數位廣告、通訊軟體、Email、電話與簡訊等;個資盜用盛行,假帳單、購物、投資詐騙仍猖獗。

電話、簡訊為主要手段

Gogolook《亞洲詐騙調查報告》針對台灣民眾的調查,「電話」以及「簡訊」仍然是詐騙主要手段,各皆有50%的民眾在一年內遇上過詐騙電話或簡訊,台灣今年最常見的騙術為催繳水電費或交通罰款的釣魚簡訊,在民眾點選簡訊內的釣魚網址進入假網頁,因詐騙金額不大,多數受害者不疑有他的輸入信用卡資訊造成後續盜刷。

台灣社群平台用戶總數高達2,020 萬人、佔全國84.5%人口,台灣人平均每日上網時間超過7小時,也帶動詐騙手法與潛伏管道也走向「數位化」。

Gogolook《亞洲詐騙調查報告》揭露,社群媒體(34.3%)、數位廣告(27.7%)以及通訊軟體(24.8%)各別為民眾最常遇過詐騙的三大數位媒介,詐騙集團瞄準Facebook、LINE兩大主流平台更是主要詐騙管道。

近年股市熱潮延續,導致「投資詐騙」橫行,詐騙集團先是利用臉書等社群平台,假冒知名分析師與公眾人物肖像大量投放詐騙廣告,引導至LINE群組或是個人對話進行「養、套、殺」。針對詐騙訊息從簡訊蔓延至各大數位通訊平台,使用Android的民眾也能藉由安裝Message Checker等免費防詐助手先行過濾各類App訊息通知內的詐騙連結,提高數位防詐力。

盜圖經營IG 成年輕人遭詐管道

值得關注的是,年輕族群愛用的Instagram也逐漸成為風險,詐騙集團使用生成式AI製圖或盜用圖片製經營假帳號,以交友為名義向其他用戶攀談、博取信任,一步步引導至愛情詐騙的陷阱。而蝦皮購物(Shopee)則因以個人賣家為大宗,較易發生網路購物詐騙,仰賴金流機制防堵消費糾紛。

近年來台灣個資外洩事件頻傳,連帶成為詐騙攻擊的起手式。除了企業或公部門資料庫遭駭外,民眾因點選陌生連結進到釣魚網頁,在逼真的假網頁中不慎輸入信用卡資訊、網銀或是社群帳密而遭到盜用。因此,在申辦數位服務的時候,鼓勵民眾應開啟「二階段認證」提升個人資訊安全的保障,或多加利用Whoscall App內「檢查連結」新功能,在點選陌生連結前養成檢查習慣。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Agoda、Booking各遭罰百萬!因用同業名稱作關鍵字廣告
下一篇
中小企業加薪抵稅延長10年 人力銀行點兩大隱憂 「錢可能沒進員工口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