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她盡心工作20年後,5年內連遭3家企業解雇:是大環境不佳,還是自己能力不足?

提要

她盡心工作20年,連遭3家企業解雇!專家:中年轉職要有策略

職場上,有人就是會遇上「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合」,與其亂轉行,不如先用3大轉職策略,就算離開,人生也能愈走愈順。 僅為情境圖非當事人。取自Pexels
職場上,有人就是會遇上「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合」,與其亂轉行,不如先用3大轉職策略,就算離開,人生也能愈走愈順。 僅為情境圖非當事人。取自Pexels

本文共1600字

遠見雜誌 林士蕙

她頂著名校學歷畢業,一路都服務大廠,沒想到在職場平步青雲20年,在後中年被打回原點:5年內,連續被3家企業解雇,甚至讓她沮喪得想回校念書。好在,職場專家一席話打醒她:有人就是會遇上「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合」,時運不濟罷了。與其亂轉行,不如先用這3大轉職策略,就算離開,人生也能愈走愈順。

頂著名校學歷畢業的醫療業主管梅根,不但歷任服務的都是知名大廠,升遷也相當順遂,誰知道就在入社會20年,邁入中年的她突然在事業上被連續三振出局!5年內,包含原先在任的公司內,她竟連續被3間公司解雇。一路以來在職場平步青雲的梅根,一度懷疑起自己根本能力不足,應該乖乖回校唸書,直接轉行當物理治療師。

梅根的經歷,也是許多中年上班族最不想遭遇的狀況。常常協助周遭親友面對職場人生衝擊的美國「創業思維中心」創辦人賽諾威(Eric Sinoway),在他所著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哈佛管理大師的人生經營學》(天下文化出版)一書中,也描述了他協助梅根釐清事業困局的完整過程。

其實,賽諾威一看,覺得梅根的3次挫折,根本就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合」。第一次是她的老闆解僱,部門整個改組,她被裁可想而知;第二次是公司被併購,高層想換掉所有管理團隊也可想見;第三次則是新老闆認為梅根的專長不符他需求。簡單說,她就是時運不濟。

轉職策略1:瞭解是否純粹大環境不佳?還是自己真的能力不足?

不過,若說梅根真的可以負起責任的地方,首先就是轉職前沒探聽清楚,下一任雇主與企業是否真適合自己?是否下一間企業也在重整或併購?人愈慌,愈可能忘了趨吉避凶。

好在,原來已經沮喪決定回校唸書的梅根,某天接到前同事電話,邀請她來他任職的公司擔當要職,後來新工作也表現穩定,她終於可以客觀評量自己這段時間的「失敗」,根本不必靠歸零轉行來克服。

轉職策略2:清楚掌握公司組織重整的關鍵,老闆到底想什麼?

事實上,許多管理專家都呼籲,上班族在面臨公司組織調整,甚至裁員危機時,慌亂大可不必,先掌握清楚狀況,才是有智慧的做法。求職平台領英(Lindkedin)工作與事業發展編輯席曼(Andrew Seaman)指出,當聽到公司有裁員縮編計畫,除了焦慮自己是否被裁外,更重要的是探聽清楚,這次組織重整的目標,為何要裁?同時老闆會留下哪類人,如何去蕪存菁也很重要。

說不定你會發現,公司想留下的那類人才或職位,自己也有條件爭取,也許最後你就能留下來。

當聽到公司有裁員縮編計畫,除了焦慮自己是否被裁外,更重要的是探聽清楚組織重整的目...
當聽到公司有裁員縮編計畫,除了焦慮自己是否被裁外,更重要的是探聽清楚組織重整的目標。Shutterstock

轉職策略3:徹底換職前,不妨先考慮跨部門工作

高階主管教練懷丁( Melody Wilding)則認為,有時候發現公司已經長期在作組織調整,不妨自己在內部就跳出舒適圈!嘗試去作跨部門工作,比如原來是業務,嘗試去做產品開發,試著拓寬你的專業職能,也許能在公司組織精簡時,優先保留像你這樣附加價值較高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比直接換一間尚無法掌握內部狀況的新公司,風險相對低。

哈佛管理大師:別躁動,也別什麼都不做,白白浪費轉折點

在前述故事中,梅根的問題是慌了手腳,失去的不是專業能力,而是平日冷靜的腦袋。不過,如果有人遇到中年職場危機,乾脆決定什麼都不做,也絕非上策。

輔導過無數企業菁英的哈佛傳奇管理學大師霍華(Howard Stevenson),在《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哈佛管理大師的人生經營學》一書中認為,許多人的成功,常常來自於看似負面的人生關鍵轉折點,比如申請名校被拒、公司裁員甚至婚姻失敗。但這些人懂得接納了解挫折,才找到突圍方向。

他認為,那些面對公司重整只懂躺平的人,就像是待宰羔羊,坐等別人決定命運,卻不曉得上天給了他禮物。懂得在轉折點奮力一搏,常常是下一段精彩人生的開始。

到底該如何面對這些人生中意外遇上的「失敗」?霍華指出,客觀分析,與面對自己缺點的勇氣都很重要。但是,也要有足夠自信告訴自己,失敗不全是自己的錯,且總能從中有所學習。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買氣不如預期蛋價再降2元 創2年新低
下一篇
網路報稅手機號碼認證夯 去年比例近49%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