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極端氣候加劇「催生」天坑 專家提短中長期解方

本文共947字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新竹即時報導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與縣政七街今天發生道路塌陷事件,現場驚見長6公尺、寬3公尺、深度近3公尺的「天坑」。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拱祥生說,現場垂直崩塌面並未發現CCP止水樁,路面下方埋設的自來水管也已老舊,且近日豪雨不斷,也不排除瞬間地表水入滲帶走土體,環環相扣形成「天坑」,政府應有短中長期規畫杜絕天坑。

拱祥生表示,竹北市該建案工地是運用H型鋼加上橫板條做為擋土工法,此類非止水性擋土工法常見於新北林口或桃園台地,新竹縣竹北市部分工地也會使用,這樣的擋土工法不具止水性,在高地下水地質環境下會在擋土壁體外側再施作CCP(止水樁)來止水,以避免地下水位差將土壤帶進開挖工地。

拱祥生認為,造成天坑的原因環環相扣,最近豪雨不斷,地表入滲量會瞬間增加,帶走一些土體,這部分工地其實可以事先覺察到,但或許帶走的量不多也會影響到判斷,另也有可能自來水管線已有些許破漏,種種因素都可能「加乘」導致發生天坑。

拱祥生今天也到現場勘查,發現地下埋設的自來水管線為PVC材質,老舊容易脫落或是破損,加上自來水是壓力管,一旦破裂會加劇土水沖入開挖基地內;至於後續天坑復舊,不能只用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回填坑洞,建議用非破壞性檢測找出其他可能孔隙位置,並搭配地盤低壓灌漿,才能真正補強地質與坑洞,來確保路基土壤承載力足夠,同時改良後可再以非破壞檢測方式確認改良成效。

台灣近來強降雨不斷,拱祥生認為如此天候型態在雨季會加劇天坑發生頻度,也就是說孔隙小洞經雨水入滲後沖刷土石,再加上開挖工地擋土工法有缺陷,形成土石移動路徑,且不斷擴大就容易形成天坑;短期應該運用非破壞檢測方法確認道路情形,並要搭配鑽探方式實體檢測,實際了解孔洞狀況再予以回填及地盤改良;中期改善必須做到管線圖資3D化,否則地底下方埋設的管線有多深或管徑多粗都不清楚。

至於要如何杜絕「天坑」?拱祥生強調「長期改善方法一定要做共同管道」,道路問題才能夠釜底抽薪,許多路不平就是因為沒有設置共同管道,讓道路下方未整合開挖而千瘡百孔,且地下管線一旦破漏又造成坑洞。

拱祥生也表示,但很多政治人物會認為這樣的建設埋在地底下「看不到」而選擇不做,長遠來看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共同管道,否則地下管線開挖也不見整合協調,讓路面自然坑坑疤疤像狗啃一般。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與縣政七街今天發生道路塌陷事件,現場驚見長6公尺、寬3公尺、...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與縣政七街今天發生道路塌陷事件,現場驚見長6公尺、寬3公尺、深度近3公尺的「天坑」。記者黃羿馨/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小確幸又來了!3-12月期500元雲端發票獎加開30萬組
下一篇
綠色行動力論壇/永豐銀董座曹為實:「綠金」價值超越黃金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