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春雨、梅雨大不同 氣象局解惑:夏季季風是關鍵

本文共911字

聯合報 記者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春雨而不是梅雨。春雨、梅雨都是春天下的雨,有何不同?「報氣候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說,兩者的「降雨型態」有很大的不同。

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表示,春雨、梅雨,不是只有日曆上的差異,就是因為差異不小,所以值得去區分,但也必須了解,凡事總有例外。

氣象局說,冬天(冷季)的雨,特色是雨滴小、範圍廣、時間上也較為連續,這類綿綿不絕、強度又相對溫和的降雨型態,在氣象上稱為「層狀降水」。

隨著時序越來越接近夏天(暖季),可以聽到「雷聲」的降雨型態會開始出現,也就是「對流性降水」。對流性降水的雨滴較大、時間、空間的分布也較不均勻,也比較容易出現短時間的強降雨。夏天常見的午後雷陣雨,就屬於對流性降水。

氣象局說,兩種降雨型態在物理上有一個很大的差異,為「空氣垂直運動的速度」。層狀降水中,雲內空氣的垂直速度大概是每秒數公分到數十公分;但在對流性降水中,這個速度卻可以達到每秒數公尺到數十公尺不等。這樣的大氣運動差異造成了截然不同的降雨型態。

要出現對流性降水,氣象局表示,近地面的大氣必須夠暖、夠濕,根據熱力理論,越暖溼的空氣可以產生越大的向上浮力,空氣的垂直運動就越快。

氣象局說,隨著季節轉換,每天的日照越來越長,再加上水氣輸送不斷增加,大氣「增暖又增濕」的結果,使得降雨型態發生明顯的改變,相對於冬季、初春以「層狀降水」為主,「對流性降水」出現的比例漸漸提高。

梅雨的重要推手是夏季季風。氣象局表示,「增暖」的部分相對直觀,是由每天不斷增加的日照造成。「增濕」就和「夏季季風」的角色密不可分。隨著日照不斷增加,陸地回溫的速度比海洋快得多,海洋和陸地之間吹的風會開始轉向,形成大範圍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季風」。在東亞地區,受到海陸分布的位置和科氏力的影響,夏季季風的風向吹到台灣剛好是西南風。

氣象局說,夏季季風從西南方的洋面上帶來溫暖潮濕的空氣,使得大氣底層明顯增暖、增濕。這樣的轉變,讓5、6月梅雨季的降雨型態,和4月之前非常不同。因此梅雨季的開始,可以說是季節轉換的重要指標。這種降雨型態的轉變,其實是反應了夏季季風的建立、鞏固。

氣象局說,所以,「梅雨」從來就不是只有細雨綿綿,而是會出現高度致災的強降雨。

春雨、梅雨都是春天下的雨,兩者的「降雨型態」有很大的不同。梅雨的重要推手是夏季季...
春雨、梅雨都是春天下的雨,兩者的「降雨型態」有很大的不同。梅雨的重要推手是夏季季風。圖/取自「報氣候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百貨公司化身派對 夜間限定藝術博覽會9日登場
下一篇
星座理財/水瓶座 小錢湧入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