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日本經濟興衰啟示錄

日本經濟。 路透
日本經濟。 路透

本文共1406字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積電(2330)在日本熊本投資設廠,引發熱烈討論,頗有帶動日本經濟起飛的味道。日股一年來漲勢凌厲,已創35年來新高,日圓持續走低,對美元匯率約150左右,接近歷史低點,從「日本第一」到「失落30年」,如何看待這個過程以及作出研判。

英國衛報報導,日本內閣府15日表示, 2023年來經通膨調整的名目GDP成長1.9%,但以美元計算後,規模是4.2兆美元,落後於德國的4.5兆美元。這是日本繼2010年把全球GDP第二名讓位給中國後,再度排名滑落。原因之一是日圓兌美元匯率過去兩年大幅貶值近20%,去年就貶值7%。

然而,日本經濟排名下滑趨勢似乎尚未中止。國際貨幣基金(IMF)表示,印度在大量且不斷增長的年輕人口支撐下,GDP預料將在2026年超越日本,並在2027年超越德國,成全球第三。

大約半個世紀前的1980年代,日本經濟表現亮眼,GDP直追美國為全球第二,甚至在1990前後最高峰時,人均GDP一度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甚有洞察力,在1979年即出版《日本第一》一書,預見到了日本的巨大潛力與趨勢。40年過去了,時移勢轉。

要全面且深入探究日本經濟為何在二戰後能從廢墟中迅速崛起,還被譽為「日本第一」,必須從宏觀的、歷史的角度觀察,就此而言,又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基本面」,一個是「偶然面」。

基本面指的是日本的改革開放,這個比近代中國早了約100年的改革開放,即是從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奠定了日本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政府、教育及工業化基礎,可視之為日本的改革紅利,這個紅利釋放出的生產力和能量持久綿長至今,雖然邊際貢獻力已出現遞減。

基本面之外,還有三個相當關鍵的偶然面因素:

一,侵華紅利,日本在明治維新取得現代化初步成果後,即對仍處於西方帝國殖民主義欺凌下的中國發動攻擊,分別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以及從1931年開始的侵華戰爭中掠奪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及戰爭賠款,為日本進一步的工業化作出巨大貢獻。

二,戰爭紅利。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1960至1970年代的越南戰爭,作為戰爭主導者美國的戰略前沿,因此分享了巨大的戰爭經濟紅利。

三,全球化紅利。二戰結束後,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行動,迅速擴展,日本得以抓住契機,通過貿易,使生產力與競爭力迅速體現在日本的巨額貿易順差之上,成了「日本第一」的重要基石。

正是上述這些紅利的疊加,讓日本經濟的巨大能量在二戰後出現了爆發式的釋放,成為全球的製造業大國、貿易大國及外匯儲備大國,但是也同時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房市與股市)泡沫及快速的貨幣升值(從320日圓兌1美元升值到80日圓兌1美元),終於在1991年泡沫破滅,經濟下行,從「失落的十年」到現在的「失落了30年」。

從日本由盛而衰的歷程與經驗,或可總結出幾點啟示:

一,國家發展說到底,只有本身的持續改革才是正道、才是硬道理。明治維新給日本打下了現代化基礎,但未能長久持續。日本走向了派閥政治,腐敗叢生,大大耗損了原本的紅利積累。

二,國際競爭比的是終極生產力,當中國在近代迅速崛起後,日本的表現就相形見絀了。

三,長期而言,人口因素極其重要,日本已吃到苦頭,中國大陸與台灣均須引以為鑑。

四,匯率因素是雙面的,它既是日本退居第三的原因,但其實也同樣是日本經驗持續弱化的結果。

五,日本第一風光雖然不再,但150年現代化累積下來才有的高素質文明,仍然是許多國家值得認真借鑒學習的榜樣。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聯準會不降息 美元走強恐成定局
下一篇
正視財富分配惡化的警訊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