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提升勞工權益 產業必修課

本文共1373字

經濟日報 詹淑婷

繼氣候變遷與淨零減碳之後,人權也將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關注焦點。企業永續報告書的揭露框架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不僅包括已有超過4,900家組織申請支持承諾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甫於2023年9月正式施行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同時將加入歐盟擬於2024年立法的不平等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Inequality-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IFD)框架。這些揭露框架提高資訊透明度,有助於更好理解氣候、自然及不平等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商業機會。

TIFD的核心在於DEI(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Inclusion共融),針對企業營運過程中所涉及的人權、社區關係、員工健康與安全、人才政策、多元共榮等議題,例如傳染病肆虐、公共安全威脅、社會對立、種族、性別及人權問題等,清楚闡述具體行動與績效,以量化企業組織之社會面向成果。

人權的國際相關規範如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國際勞工組織工作基本原則與權利宣言、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負責任商業聯盟行為準則等,另外,2022年歐盟執委會發布《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草案、日本發布《供應鏈尊重人權指導方針》,均要求公司對內部及其供應鏈制定人權政策,進行人權盡職調查,並提供救濟管道。此外,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在2023年生效的新版GRI通用準則中,也強調人權和盡職調查的概念,規定企業組織需執行人權盡職調查,並應將人權評估納入永續報告書的重大主題之一。

企業的人權影響層面廣泛,其中直接相關的是勞工權益,尤其是國際移工的權利問題。依據我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統計資料,台灣移工人數逐年成長,從2013年48.9萬人,增至2023年75.3萬人,其中產業移工占51.9萬人,社福移工則有23.4萬人。面對即將立法的歐盟人權盡職調查,台灣製造業供應鏈如何跟上移工權利的升級轉型,已從加分題變必考題。

近期台灣供應鏈受到蘋果、思科、捷普等知名品牌的點名,其中允許向移工收取服務費、工作轉換費,讓移工承擔體檢或機票費用等,被認為涉及高風險人權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是唯一有法規明訂移工付服務費給仲介的國家,明顯與國際規範存在差異,當TIFD於2026年成為正式規範,全面實施要求後,勢必影響供應鏈企業改變移工政策與相關成本。

TIFD涵蓋歐盟與台灣雙向採購,以及歐盟與台灣的雙向投資。首批於2026年受規範對象為母公司員工超過500 名,且全球營業額超過1.5億歐元的歐盟企業;針對非歐盟企業,如果在歐盟的年營業額超過3億歐元,也會受到違反人權盡職調查義務的制裁。

目前人權盡職調查之具體實踐方式,尚未有統一標準流程,但實務上通常包括:制定人權政策、分析人權風險、鑑別重大人權議題、執行與管理、人權風險稽核作業、教育訓練與申訴管道等公開揭露資訊宣傳、成效追蹤與改善計畫等八個步驟。TIFD主要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社會面向議題,包含:SDG1消除貧窮、SDG2零飢餓、SDG3健康福祉、SDG4優質教育、SDG5性別平權等。

隨著鄰近國家日本、南韓打開移工大門,以及全球移工權利意識高漲趨勢,台灣企業若要在全球勞動市場競爭,需系統性思考與整合性評估,提前準備,制定因應策略及有效的人權行動方案。(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數位經營服務組組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驊提升資產使用效益成為包租公
下一篇
高通獲利彈升台廠跟著旺 台積、京元電利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