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台泥EPS總算破1啦!綠能轉型成果浮現,搶進 AI 能讓公司逆風高飛?

提要

台泥EPS總算破1啦!綠能轉型成果浮現,為何還要搶進AI?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台大徵才活動與AI生成產出的台泥AI 001號員工諾亞(NOAH)對話互動,討論青年世代碳競爭力。台泥提供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台大徵才活動與AI生成產出的台泥AI 001號員工諾亞(NOAH)對話互動,討論青年世代碳競爭力。台泥提供

本文共1756字

經濟日報 遠見雜誌

文/郭逸

台灣水泥產業龍頭台泥(1101)在董事長張安平帶領下,開始進行綠能轉型,然而,投資綠能好花錢,導致2022年業績落底,直到日前公布2023年的業績,台泥全年EPS回穩破1,毛利率、營利率與稅後淨利率等三率也大有起色,投資人總算喘了一口氣。台泥分析,主因是歐洲投資的低碳水泥挹注營收,而就在此時,台泥更宣布招募「生成式AI團隊」,大舉投入AI,真能讓公司逆風高飛?

台股天字第一號台泥(1101)的天字第一號AI員工諾亞(NOAH),日前在台灣大學校園徵才博覽會中亮相,和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對話,諾亞提問:「求職者如何提升碳競爭力?」,張安平回答,碳的知識會是年輕世代很大的競爭力,未來不理解碳,就好像現在不懂得用電腦一樣,「不懂碳,未來10年會被淘汰。」兩個「人」的對話,吸引眾人目光。

投入AI,台泥不落人後

諾亞是台泥團隊以ChatGPT及Midjourney產出的虛擬代言人,而台泥今年徵才也首次招募「生成式AI團隊」,祭出百萬年薪搶人,成為傳產廣泛運用AI的先行者之一;張安平認為,熱門的AI與傳統的水泥業看似不搭軋,但AI應用無遠弗屆,在每一個職場都會成為必要能力。

張安平指出,台泥的電池、儲能事業體,擁有大量數據,要以AI的方法分析,才能達到高效率,甚至水泥事業體也要運用AI,因為未來10年到15年強調減碳,水泥製程會有大幅度改變。

為了因應已知和未知的改變,台泥結合各廠區的大數據資料庫,導入AI並進行產品的「生命週期評估」,加上自行研發的減碳管理系統,找到最佳製程比例與減碳方法;此外,台泥2020年啟用智能倉庫,同樣以AI控制流程,減少87%的工時,進料動作效能提升7倍,落實節能減碳。

又多又快的產業變化,張安平多年前就意識到,除了當前最熱門的AI,綠能轉型當是台泥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經營策略。面對大陸水泥市場產能過剩,台泥從水泥本業減碳,到跨足各種新能源領域,圍繞在低碳建材、資源循環和綠色能源等3大主軸。

營運落底,台泥靠低碳水泥拚復甦

只是,這樣的轉型耗費大量成本,台泥不得不面對營收成績墜底的過渡期。2022年,台泥的營收一直不見起色,全年EPS只剩下0.74元,可以看出本業營運狀況的營利率竟掉到1.02%,投資人個個膽戰心驚。

所幸,張安平的堅持漸露曙光。上週,台泥公布2023年的財報,EPS總算破1,來到1.06元,毛利率、營利率與稅後淨利率等三率都明顯上升。其中,台泥2018年與土耳其OYAK集團合資成立公司,並透過合資公司投資葡萄牙低碳水泥公司Cimpor,經營績效快速上揚,Cimpor這5年來稅後淨利還成長6倍,兩家公司去年就貢獻台泥母公司稅後淨利約45%。

台泥指出,多年來,歐洲水泥市場的進口水泥佔一定比例,歐盟2026年將全面實施碳邊境關稅CBAM,無論本地水泥或者進口水泥,低碳都會是進軍歐洲市場的主要關鍵。

而去年一整年,台泥的綠能轉型腳步也未曾停歇。去年10月底發布的「Total Climate」系列低碳水泥產品,獲得富邦建設、忠泰建設簽約使用,多家指標建商、營造廠也指定採用。

台泥表示,公共工程委員會已宣布所有政府公共工程採購從2024年起,全面要求揭露碳排強度,未出具第三方驗證報告以及政府相關認證的低碳建材,將成為提升營建工程碳競爭力的利器,而台泥的低碳建材、綠色能源事業體部門,為客戶提供設計建造、完工營運到建築生命週期結束的完整配套與碳知識服務,張安平對此強調:「台泥低碳水泥產品減碳不減強度,對營建業不會增加負擔。」

綠能轉型未停歇,「殺手級」儲能櫃亮相

此外,台泥去年取得專利的防火滅火UHPC儲能櫃(EnergyArk)也進入市場,運用自家的低碳建材及超高性能混凝土打造的儲能櫃,防火防爆、獨家注水滅火、全方位耐候,讓台泥成為全球第一家自主設計UHPC儲能櫃的廠商。

由於台電今年醞釀調漲電價,讓儲能再度成為熱門議題。台泥提到,落實儲能可以削峰填谷、移轉電能,降低斷電風險並減少製程損失,減少電費無止盡增加的風險,並大大提升能源運用效率。

從新能源到AI,台泥今年釋出的300個職缺,不僅成為台泥的生力軍,也應證台泥擺脫傳產框架,跟上世界趨勢,這家台股天字第一號的公司在2024年的一舉一動,備受跨產業的注目。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積心築藝術季」舊台中火車站開幕 邀您跨越聊齋文學
下一篇
萬海開第一槍!5月運價北美線率先喊漲 美西漲15%、美東11%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