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440字
面對高利率與中國車廠低價化衝擊,讓過去自信滿滿的特斯拉與傳統車廠備感壓力,紛紛對明年車市示警,將考驗著每家車廠。
根據《財訊》報導,隨著車用晶片供給逐步改善,全球汽車銷量恢復至成長軌道。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預估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可達8660萬輛,年成長6.1%,創自2019年以來新高。不過,受到高通膨、高利率與地緣政治影響,造成近來汽車相關業者對2024年車市持保守看待。
特斯拉 毛利率創4年新低
之所以有這些雜音出現,從近期幾家車廠或是車用半導體廠財報與財測就可明瞭。首先,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10月公布上季財報,讓市場跌破眼鏡的不僅單季毛利率降至17.9%,創下4年新低;執行長馬斯克在法說會更直言,因美國強力升息造成長期借貸成本上升,可能對汽車需求產生影響,此話一出也讓特斯拉股價連日重挫,一度摜破兩百美元、市值大幅縮水。
《財訊》報導指出,不只有馬斯克對於電動車產業前景示警,電池大廠韓國LG能源解決方案(LG Energy Solution)與日本Panasonic也不約而同認為,明年電動車需求恐有下滑之疑慮。此外,車用半導體與碳化矽(SiC)大廠安森美(On Semi),同樣也認為高利率已經衝擊到汽車銷售,10月30日股價重挫超過兩成之多,同樣也拖累同業NXP、英飛凌、德儀等股價表現。
此外,傳統車廠也調降全年電動車的銷售目標與暫緩投資計畫。福特汽車將電動車年產量60萬輛期限延長1年,並放棄2026年生產兩百萬輛電動車目標,同時也暫停120億美元的電動車專案投資。
根據《財訊》報導,影響所及,電源供應器龍頭台達電日前召開法說會,董事長海英俊認為,電動車產業在短期確實遭遇到逆風,主要受到美國3大車廠罷工事件影響,原本預估今年電動車業務可望倍數成長,如今也得下修成長為8成。不過,整體大趨勢並未改變,畢竟各國政府已經強制立法預計未來5至10年全面禁止燃油車,車廠仍將加速導入電動車生產。
除了總體經濟因素影響之外,歐美日車廠也正面臨到中國自主品牌車廠的威脅。近年來中國透過政策補貼大力扶植新能源汽車,造就自主品牌車廠如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與新創品牌蔚來、小鵬、理想等車廠快速崛起,再藉由價格戰嚴重壓縮以生產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車廠如上汽大眾、一汽大眾、東風日產等生存空間。日前日本三菱汽車就正式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顯示中國自主車廠的實力已足以與國際車廠抗衡。
比亞迪 首度擠進全球十大
《財訊》報導指出,雖然明年全球車市成長趨緩,但電動車仍可望維持近3成的成長力道;其中,最大貢獻者依然是比亞迪等中國自主品牌車廠。尤其,比亞迪近年來快速發展,已迎頭趕上頭號對手特斯拉,今年上半年銷量更首度擠進全球第十大車廠。除了固守中國市場之外,比亞迪也積極拓展海外,包括歐洲、泰國、日本、俄羅斯等地,預估今年比亞迪銷量上看3百萬輛。
若以比亞迪今年第3季財報來看,單季營收年增38.4%,毛利率攀升至22.1%,優於第2季,稅後淨利年增率更高達82%。相較於特斯拉的毛利率下滑,比亞迪因掌握電池、電機與電控3大關鍵零件,縱使新車售價都比特斯拉車款來得便宜,毛利率卻能夠超越特斯拉,顯示比亞迪有效的成本控管與產量也達經濟規模,獲利能力已優於特斯拉。
不過,《財訊》分析,近期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祭出反補貼調查,未來可能會採取加徵關稅,從10%提高至27.5%或是限制中國製電動車取得補貼。TrendForce分析師陳虹燕表示,短期之內雖然會抑制中國電動車在歐洲銷量;但長期而言,中國車廠會採取直接前往歐洲設廠或是從其他生產地出口,藉以降低衝擊。
面對比亞迪、特斯拉等電動車廠來勢洶洶,過去以來,一直對電動車持保守看待的全球汽車龍頭豐田汽車,第2季營收(日本會計年度,今年7到9月)年成長24%,營業利益年增156%,繳出亮眼的成績單;該公司也同步大幅上修財測,年營收從38兆日圓上調至43兆日圓,增幅13%,營業利益更從原本的三兆日圓大幅上修至4.5兆日圓,大增50%。
根據《財訊》報導,受惠於車用晶片供應改善與旗下熱門車款暢銷,帶動今年全年銷售目標可望達960萬輛,較去年882萬輛,成長8.8%。再加上日圓兌美元匯率大幅貶值、產能回升與毛利率較高的油電車款熱賣,豐田可望成為日本首家年營業利益突破4兆日圓的企業,帶動股價自今年以來漲幅達53%,遠優於對手福斯汽車、BMW、賓士等德系車廠,可望挑戰3千日圓,改寫股票分割後歷史新高。
豐田 獲利亮眼力守城池
不過,豐田並非沒有隱憂,今年在中國市場同樣也遭受到自主品牌瓜分市占率,導致銷量出現衰退。再者,豐田在電動車銷量也明顯落後,原本預估今年銷售目標為20.2萬輛,如今也下修至12.3萬輛。不論電動車或是氫燃料電池車在製造成本或是電池續航力能否大幅改善,都將是攸關豐田保住車壇霸主地位之重要關鍵。
面對電動車戰國時代與低價化來臨,這場汽車業大洗牌戰正要展開,最終誰能掌握關鍵技術與零組件,或許就可力抗景氣的逆風。
《財訊》報導指出,當汽車產業面臨到價格殺戮戰時,相關零組件廠商勢必也會有所影響。尤其,國內不少廠商積極跨入電動車領域,包括電池與材料、電機與電控等,但礙於國內產能規模有限,且中國同業競爭激烈,使得相關業者營運挑戰相對較大。
不過,就長期而言,汽車走向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台灣資通訊與半導體相關業者,在車用電子領域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智慧駕駛座艙等兩大領域,可以有較多著墨的機會。未來汽車也會大量採用AI晶片,屆時也將仰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另外,聯電日本子公司USJC也與豐田旗下Denso攜手合作生產電動車關鍵元件絕緣閘極雙極性電晶體(IGBT),將成為豐田在發展電動車與氫燃料電池車之關鍵合作夥伴。
延伸閱讀:
最親民的日本駐台代表!泉裕泰外交生涯最終站 感念台灣溫暖 .
提高效益不惜犧牲業績 嘉里大榮主動挑客戶,迎戰物流業3大逆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