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林口長庚廖漢聰發展顱顏手術新技術 可一次性精準完成顱顏重建

本文共1477字

新創幫 蔣士棋╱生策中心新創幫電子報

顱顏部的骨骼結構立體複雜,且又包覆著眼球、腦神經等重要組織,一旦發生損傷,重建的難度也相當高。林口長庚廖漢聰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開發出結合術中導航系統與術中電腦斷層的新技術,讓患者獲得更精準的顱顏重建手術品質...

在人體所有的骨骼結構中,臉部的骨骼若受到損傷,修復的難度遠遠超過其他部位。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及重建外科醫師廖漢聰指出,在進行顱顏部骨頭復位手術時,必須顧及臉部的對稱、美觀,難度相當高;而除了外表好不好看的「面子」問題,若重建後顱顏骨未能回到正確位置,有可能使眼球不對稱或凹陷、或是壓迫周邊的血管與神經,導致功能性的問題,進而產生更嚴重的「裡子」問題。

在過去,顱顏部骨折復位手術只能憑藉執刀醫生的經驗,在骨頭完全癒合前依照骨折附近的相對解剖位置拼接回去;後來雖然發展出各類輔助技術,仍然都有其侷限。以術中電腦導航系統為例,廖漢聰指出,只能根據未受傷側的臉部結構鏡像成影至受傷側當對稱參考位置,使用影像技術點對點偵測復位骨頭或植入物的相對位置是否達到對稱,但是無法確認復位後整個顱顏重組後的實際3D結構;而術中C-arm電腦斷層雖然可以得到顱顏重組的準確3D結構,但還是得靠醫生經驗進行骨頭復位,多次掃描確認、復位調整下來不但耗時,還會增加病患承受的輻射劑量。

術中導航無法精準3D復位,而術中電腦斷層更有輻射劑量風險

針對這兩種技術的特性,廖漢聰截長補短,開發出「同步手術導航系統合併術中三維C-arm電腦斷層」的顱顏重建技術。首先,術前先進行對高精度的電腦斷層掃描,使用影像軟體將未受傷側的左臉或右臉骨骼,鏡像製作成受傷側的模擬影像。手術進行時,再使用導航筆偵測,即時確認復位的骨頭或植入物是否與計畫影像相符,再搭配術中C-arm電腦斷層,確保復位的3D骨骼結構對稱符合度。

※廖漢聰醫師團隊開發出結合手術導航系統與術中電腦斷層的新技術,可一次性精準完成顱...
※廖漢聰醫師團隊開發出結合手術導航系統與術中電腦斷層的新技術,可一次性精準完成顱顏外傷骨骼重建。(來源:廖漢聰醫師團隊)

結合術中導航系統的「即時」與術中電腦斷層的「準確」兩大優點後,新技術的效益十分明顯。首先是美觀度和功能性,廖漢聰指出,臨床上人眼可辨識的不對稱差距為2 mm,而這套重建技術可以將骨頭復位後的不對稱差距縮小到1 mm,單憑肉眼觀察幾乎看不出差異,更解決了眼球凹陷、雙影複視及焦點偏移等功能性問題。

此外,這項技術也降低了患者的輻射暴露風險。若是只依靠術中電腦斷層來確認骨頭復位情形,廖漢聰指出,曾有文獻記載超過35%以上的手術案例,必須在術中進行2次以上的C-arm掃描;但廖漢聰將術中電腦斷層搭配手術導航系統使用後,在15個臨床案例中只有2例需要進行2次以上的電腦斷層掃描。因此,使用新技術的患者不必承受多次電腦斷層掃描,手術時間也能因而減少。

使用創新重建技術,可有效降低顱顏左右不對稱差距

第三項效益為延長補救時間。廖漢聰指出,顱顏骨骼發生損傷時,若能在3週內進行重建手術,在沒有輔助技術的情形下,有經驗的醫生還能依據骨折附近的解剖相對位置來進行復位;但若損傷已經發生超過一個月,原先的骨折部位已經癒合在不對的位置,正確的解剖相對位置也已不復見,重建的難度將高出許多。如今,有了術中導航系統和術中斷層攝影的輔助,即使損傷部位已癒合,還是可以精準完整重建。

廖漢聰從2015年開始操作術中導航系統,2019年開始加入術中電腦斷層,至今完成了超過100例的臨床手術,皆能精準重建顱顏外觀,讓病人恢復正常社交生活。他表示,目前是透過每年舉辦的顱顏重建研討會和邀請外院醫生跟刀向醫界介紹這項新技術,隨著疫情緩解,未來也不排除舉辦工作坊的方式,向國內外進行推廣。

※廖漢聰醫師(中)團隊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 - 新創醫療技術」肯定。...
※廖漢聰醫師(中)團隊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 - 新創醫療技術」肯定。(圖片來源:新創幫網站)

廖漢聰小檔案

來源:新創幫網站、廖漢聰

【請至新創幫情報站搜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新創幫電子報追蹤新創幫FB粉絲專頁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每一個新創研發突破與進展,都是點燃產業新布局的前兆與引信,新創幫由生策中心集結國內第一線醫療創新團隊前瞻觀點,看見新創技術、探究產業機會。

上一篇
喜歡跑車族群有福!和泰車舉辦 TOYOTA GAZOO Racing 金卡納體驗活動
下一篇
京元電出售陸廠 、加碼台灣 退出大陸半導體製造業務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