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環資部掛保證的「正港碳權」 竟然有不少是碳排大戶拿到的

本文共2621字

經濟日報 記者孫靖媛/台北報導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專家表示,一些高碳排的石化業、水泥業,早在2016年就開始佈局,有機會在碳費、碳...
專家表示,一些高碳排的石化業、水泥業,早在2016年就開始佈局,有機會在碳費、碳交易上路後,翻身成為勝利者。 記者蘇健忠/攝影)

「過去五年投注減碳轉型,很多企業大老早就搶得先機,現在已相當靠近他們的收割期!」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張嘉宏表示,很多人認為,一些石化、水泥等碳排大戶很反對如歐盟採行的嚴格總量管制,但令人驚訝的是,近來很多碳排放強度高的企業,反而成為政府收碳費和碳交易的擁護者,這種矛盾,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根據政府規劃,台灣明年將課徵碳費,碳權交易制度很快也將在碳費之後上路,但實際上,許多碳排大戶早就鴨子划水多年,隨時可以接軌「碳時代」。

實際上,政府早在1998年就開始規畫導入「碳定價」,2015年的《溫管法》更是直接將「排放交易機制」入法,當時對於法規是否要採總量管制(allowance),各界吵得不可開交,後來因專家研究,台灣大多排放源都只集中在幾家企業,所以如果設了一個門檻 ,碳交易市場會太小,根本玩不起來。

高碳排企業谷底翻身 及早減碳是關鍵

張嘉宏說,碳交所在今年8月開張以來,更讓一些在國際供應鏈上要做到「碳中和」或減碳承諾的企業,都像是熱鍋上的螞蟻,認為碳交易迫在眉梢,問題是,國際法規進程快速,國內法規要跟上時程很趕,不同階層的意見又太多,這讓大企業、中小企業或市民彼此要取得共識,確實有困難。

「但你會覺得不可思議,有聽到一些企業主,水泥業、石化業,他們認為要趕快去做碳交易,而且要是『強制性』的碳交易,」張嘉宏說。

事實上,包含中鋼、日月光、長春化工等企業,都提早佈局減碳商機多時,為什麼這些企業會如此積極?

張嘉宏認為,首先,淨零碳排早在多年前就已受全球關注,企業主面對趨勢會認為,減碳本就屬於企業責任,是「應該」的作為。

再者,提早佈局淨零商機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機會,企業的思維是,只要為碳交易設固定門檻,所有企業都會追求達標,未來可能就不用付碳費或碳稅,所以只要是減碳優等生都希望台灣可以儘早走入總量管制(Cap and trade),而做不到減碳或太晚佈局的企業,很可能就會在淨零浪潮中被淘汰。

張嘉宏表示,只要碳費法規一上路,原本是高碳排的受害者,反而有機會成為最大獲利者 ,「競爭力會差很多」,據他觀察,一些高碳排的石化業、水泥業,早在2016年就開始佈局,中間肯定也會被股東質疑營運成本投入這麼多,是否能反映獲利,直到現在這一兩年,股東們才逐漸被說服。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正港碳權  環資部發給這些人

碳交易上路在即,不少企業摩拳擦掌,實際上,為了鼓勵國內產業早期投入溫室氣體減量行動,2020年時,環資部(環保署前身)就頒布了碳抵換專案,目前已有93案通過註冊,26案通過額度申請,一共核發2,379萬噸 CO2e。換言之,這些業者都算是國內早一批取得碳權的前輩,有哪些亮點公司呢?

1、中鋼

國內最大鋼鐵公司中鋼市占逾50%,2020年向環保署申請中鋼鋼胚熱進爐節能抵換專案,減量方法主要是以生產製程整合來減少熱能損失,增設保溫坑與保溫坑蓋,使煉鋼廠生產的熱胚進入到熱軋廠後能暫存於保溫設施中,減緩熱能損失,以節省加熱爐升溫時的燃料使用量, 降低燃料耗用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專案減量預計成效為每年1.4萬公噸CO2當量,減量工程費用約為3700萬。2022年5月順利取得環保署溫室氣體抵換專案減量額度,相當於36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的減碳量。

2、台北101

2021年,台北市環保局與101大樓共同推動大樓停車場照明燈具汰換,將2841盞T5螢光照明燈具改善為高效率LED燈具,是全國首例「住商部門微型抵換專案」碳權,專案停車場照明設備汰換,執行總經費約為600萬預計,不過,申請縣市共推計畫經費約 213萬元,補助金額占總設置成本35.51%,推估每年減少51萬度用電量,10年共可減碳2,718公噸CO2當量,並由台北市環保局及101大樓雙方各獲50%碳權。

3、東和鋼鐵

東和鋼鐵(2006)是第一家取得產品「碳足跡查證」的鋼鐵公司,生產製程盡量降低能源使用,減少碳排放量, 積極開發再生能源,使用的廢鋼原料每年超過150萬噸,等同於將30艘鐵達尼號重量的可再利用資源做最大化的使用,生產所使用的回收廢鋼佔比超過90%,在鐵資源的價值再生循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東和鋼鐵高雄場廠於2005年、2008年及2011年陸續簽署參與經濟部工業局、台灣區鋼鐵工業同業公會的自願減量計畫,2018年取得2.5萬公噸(CO2e)減量額度,減量方法是目前東和鋼鐵累計取得環保署48萬公噸的CO2排放量額度,桃園廠更以全新的節能減碳環保設計,建立全台第一家使用新製程電爐之鋼鐵廠,大幅減少製程中油電耗用。

4、日月光

全球半導體封測製造服務領導廠商日月光(3711),在減碳、永續企業責任不遺餘力,2018年就向環保署申請減量額度,由日月光半導體、日月光電子及台灣福雷電子負責規劃與執行。

對於日月光而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來自於用電所致(約佔95%),2009年日月光提出「10年10%」減量計畫,規劃2017年產品單位產值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7年再減10%。

向環保署申請的減量專案為廠房改採耗能較低LED燈具作為照明,自2013年起導入LED燈管,日月光「永續發展(廢水與環保)委員會」也在2014年4月要求公司所屬廠房各棟進行T8燈管轉換為LED燈管的數量統計,分階段落實更換,並於2019年4月獲得環保署核發1,057(CO2e)減量額度。

5、長興材料工業

長興材料(1717)作為亞洲最大的合成樹脂廠,自2012年起,長興材料就開始評估廠內熱媒鍋爐使用潔淨天然氣作為替代燃料,持續改裝及汰換路竹廠內熱媒鍋爐,藉由改造熱媒鍋爐燃燒機、更換熱媒鍋爐、天然氣減壓站設置、管線施工及控制系統增設等,以天然氣取代輕裂解油,藉此達成溫室氣體減量,並在2018年12月前,完成所有熱媒鍋爐燃油替代更換。

長興的減量專案於2023年6月通過,環保署核發955(CO2e)減量額度,即便專案執行成本高達2.3億元,但長興仍然認為減碳重要性大過當初評估的預算而決定執行。

隨著碳交所上路,原本默默減碳的企業逐漸浮上檯面,對於未來碳權趨勢,張嘉宏也說,雖然對於一些企業來說,減碳是社會責任,但其中還是有不少商機,畢竟很多大企業對於國內外的減碳承諾,依目前的狀況來看,還未能達成淨零或碳中和,多少還是需要碳權作為補充,而提早佈局碳權市場的企業們作為賣方,除了能夠幫助自身企業淨零減碳信譽,也能將碳權賣給其他需要碳中和達標的企業,同時為公司帶來額外利潤。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蔚藍海苗栗環評過關 法國電力再生能源布局浮式風電
下一篇
鳳凰城廠區爆炸案 台積電回應了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