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中國學者省思監管過多:致使民企信心缺失

本文共797字

中央社 台北29日電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田國強撰文省思中國經濟現況,指出政府監管和政策變化,使得企業對良好營商環境及政策環境產生信心和信任的缺失。

據中關村產業升級研究院微信公眾號,田國強指出,歷史證明,如果在經濟領域讓「過左」的觀念和做法以「政治正確」的名義登堂入室,對經濟的傷害往往很深,對民眾信心的打擊也最重。

田國強直指,根本問題不解決,經濟還是會下行,並指出有3個關鍵問題是近些年逐漸累積而成。包含:中美兩國大國戰略重大變化;政府監管和政策變化過多、過頻、過急、過激;觀念性因素和社會輿論導向發生偏差。

在中美兩國大國戰略重大變化上,他分析,中美兩國特別是美國由戰略合作轉為戰略競爭,包含道路之爭、制度之爭、意識形態之爭,以至陣營劃分到全方位的競爭,其結果就是導致貿易摩擦常態化。

他說,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封鎖、遏制不斷加碼,貿易保護趨勢短期難以逆轉,推高了本已高企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美國、歐洲為主)的不確定性和陣營化,導致站隊和產業鏈外移。

在政府監管和政策變化方面,田國強表示,監管過度,疊加共振,市場主體活力下降和預期不足或低下,企業信心不足和缺乏對政府的信任,加上疫情多點散發頻發及疫情防控政策的層層加碼給經濟帶來諸多負面衝擊,承載了中國絕大部分就業的中小微企業以及服務業生產經營面臨很大困難。

至於觀念性因素和社會輿論導向發生偏差,他指出,反對市場化改革思潮過去10年來逐漸興起,認為大多問題都是市場化改革造成的,從而否定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否定或歧視民營經濟,認為發展民營經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甚至上綱上線到路線高度。

他強調,「真要提振民企信心,說太多了都沒用,也不能一味地靠沒有制度化的隨意變化的短期宏觀政策,這是治標不治本,更不能靠一味的監管」。如要挽回企業家和外資的信心,重振經濟,必須要有關鍵性舉措才行。

他說,歸根結底是信心、信任出現了問題。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又有房企暴雷...益田集團陷破產危機
下一篇
大陸新能源車企第4間!極氪汽車將在美IPO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