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紐時:德國難與中國切割 因經貿往來密切

本文共970字

中央社 台北17日電

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今天報導,調查顯示,2/3在中國發展的德企聲稱面臨不公平競爭,但德企去年對中投資仍超過新台幣3500億元,顯示不同於美日,德企對中投資似乎沒有減弱的跡象。

報導說,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2021年上任時承諾,他的政府要改變德國與中國的關係,擺脫經濟依賴。3年後,有關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言論,卻被商界要求平等進入中國市場的呼聲取代。

回顧蕭茲先前訪中3天期間,隨行包括多個跨國德企執行長,這些公司領導人都管理著在中國的大量業務,他們都期盼不僅要維持當前的業務規模,而且還希望擴大。

不過近期調查顯示,目前約有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營運,最近針對150家大中華區德國商會會員的調查中,2/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中國面臨不公平競爭。

德國業界認為,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比,他們的產品在品質、創新和領先技術方面更勝一籌,卻與政府官員和監管機構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擔憂他們終將失去德企在全球取得成功的至關重要業務。

儘管如此,去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仍高達104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589億元),不同於日本和美國企業,德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力道並未益減。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首席經濟學家曾林(Max J. Zenglein)表示:「隨著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在與中國的往來中採取更尖銳的立場,德國對於中國獲得技術和資本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德國在這方面絕對處於優勢地位。」

德國車企代表則指出,德國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依賴於中國市場產生的收入,而且德國汽車製造商在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研發越來越依賴中國的團隊,歐洲在這些領域並不先進。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週曾就中國商品湧入德國表達擔憂,並稱歐洲仍是最後一個對中國全面開放的市場。

不過投資中國最大的德國企業之一車商賓士(Mercedes-Benz)執行長康林松(Ola Kallenius)陪同訪中期間說,中德經濟關係不僅要培養還要擴大,並說賓士在中國的經營策略:「退出如此一個龐大的市場絕非選項,而是要鞏固我們的地位。」

BMW執行長齊普策(Oliver Zipse)也表達了相同觀點,並說:「我們的指導原則應該永遠是自由貿易和競爭,我們不覺得中國汽車製造商是威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陸4月製造PMI降至50.4 連續2個月處於擴張區間
下一篇
陸限購政策逐步退市 一線城放寬限定區域購買條件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