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分析:中國疾呼全球化 難敵打造替代供應鏈趨勢

本文共831字

中央社 台北29日電

當前中國經濟萎靡之際,北京近來加大力道疾呼曾造就中國崛起的全球化盼找回外企,不過分析指出,中國的呼籲不敵當前企業求脫鉤的趨勢,因各國正著手建替代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中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28日出席博鰲論壇表示,中國要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反對強權政治、霸權行徑,亞洲國家應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築牆設壘、脫鉤斷鍊。

美國之音今天報導,產業鏈脫鉤對中國造成的衝擊包括,低附加和中高價值製造業,分別轉往越南、柬埔寨、印度及墨西哥等經濟體。

英國倫敦潘西恩宏觀經濟諮詢公司(PantheonMacroeconomics)資深中國經濟學家林浩波(KelvinLam)說,北京明白全球化造就中國近10、20年的經濟成功,所以他們需要確保全球貿易續存。

不過林浩波另指出,中國眾多工廠自疫情期間關閉,運輸和生產都受到衝擊,而現階段考慮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逐漸轉移回接近母國的地區生產,像是美國企業產線從中國移回美墨。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則說,當前全球趨勢走向近岸生產,像是繼美歐分別公布晶片法案後,日本、韓國和台灣也宣布半導體輔助法案,各國皆設置半導體廠。

他說,未來貿易市場板塊可能變成「中國加一」,或中國與中國以外的兩大貿易區塊,而中國以外的貿易體系則分成多個短鏈。

王國臣指出,供應鏈搬遷並非線性,企業基於產能量體和勞工品質穩定度權衡,預期將在新南向國家和中國之間來回擺動至少10年,成為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對抗歐美國家的底氣。

他說,但整體趨勢仍走向與中國脫鉤,因為中國強調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跟標準,除非企業只鎖定中國市場,否則會加速產業外移。

王國臣表示,隨著中國經濟趨緩,經濟論壇持續降規,外資自然不再「看中國的臉色」,不論博鰲論壇或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低。

另據英國期刊「經濟學人」(Economist)去年3月間的報導,包括台灣在內的14個國家共同構成Altasia(亞洲替代供應鏈),未來數年可望逐步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生產活動重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習近平會見布林肯:中美應該求同存異 而不是惡性競爭
下一篇
習近平會布林肯:兩國應做夥伴 談話內容未涉台灣議題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