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搞不懂新質生產力….陸學者:兩岸應該多溝通

本文共644字

聯合報 記者黃雅慧/上海即時報導

「新質生產力」成為今年大陸甫落幕的兩會(政協、人大)熱門關鍵字,大陸國內外學者與媒體也試圖對該關鍵字進行理解,不光西方,台灣對於新質生產力或也一知半解。對此,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亮19日在上海一場中外媒體學術沙龍中回應本報提問表示,概念是表面的東西,需要挖掘內在,他認為兩岸其實有很多名詞能互通,但近幾年交流少了,兩岸應該多溝通。

劉亮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智庫)兼職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雙循環理論與實踐」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此外,他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訪問學者。

劉亮指出,他過去幾次到訪過台灣,其中最長的一段期間落在2016年,當時他到台灣中經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期間也接觸一些台灣中小科創企業。

劉亮說,要理解新質生產力,可以從與舊生產力的角度來認識,他認為新質生產力跟傳統生產力有三方面區別:一是在促進目標上,舊的生產力強調增加產量,投入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目的是為了擴大生產;但新質生產力除了產量外,更加注重質量,比如會關注綠色發展、可持續生產等;

二是在組織生產內容上,舊的生產力依靠投資驅動,以及勞動力、土地等要素驅動;新質生產力則強調要以科技創新驅動;

三是在方式上,舊生產力主要靠要素投入,而新質生產力要靠技術迭代、並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推動經濟增長,同時要使數據、數位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讓產業之間、要素之間進行組合。通過去除行政壁壘,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方法,來形成更強要素流動。

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亮19日表示,概念是表面的東西,需要挖掘內在,他...
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亮19日表示,概念是表面的東西,需要挖掘內在,他認為兩岸其實有很多名詞能互通,但近幾年交流少了,兩岸應該多溝通。記者黃雅慧/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一夜過後 廣東梅大高速公路死亡人數暴增到36人
下一篇
北京住房限購令大鬆綁 上海、深圳有望跟進放寬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