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港專家料下場傳染病恐源自禽鳥或豬 籲做好監控準備

本文共686字

聯合報 記者黃雅慧/即時報導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兩名學者龍振邦及趙晞揚1日聯名在明報發表題為「止息疫癘成災前 洞察病源初露時」的文章指出,新冠病毒並非最後一場病毒大流行,新發傳染病必陸續到來,要反思如何預備應對未來大流行。並預判流感是最具潛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下場大流行或由源自禽鳥和豬流感病毒引起。

文章指出,為下一場傳染病做準備必須有高品質科研、足夠的基礎建設、能迅速應變的計劃及措施,完善的公營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監察系統,並時刻與國際組織保持聯繫溝通等,「缺一不可」。

文章提及新發傳染病約有75%由動物病原體所致,所以要預測具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可從動物採樣化驗篩出具大流行潛力的病毒,才防患未然制定策略。

至於如何提前預知動物感染源?文章提及應增加對有症狀疾病患者和患病動物,特別對病重和死因不明動物做詳細的微生物和疾病監測,在病毒大規模傳播人類前,通過一些徵兆或特定風險事件啟動監察系統來篩選病毒。

文章表示,人畜接觸地是重點監測領域,尤其高風險地點如屠宰場、傳統市場、農場、臨床或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也要持續對傳統市場流行病學監察。

而三位學者也認為,香港於新冠疫情頭兩年,從未封城,也未做全民檢測,但依然能貫徹圍堵清零政策。以嚴厲措施,換取安全空間,讓市民接種疫苗,建立抗疫韌性,靜待抗病毒藥物推出市場,上述成績值得肯定。

但三名學者也指出,可惜有大量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因各種原因對疫苗產生疑慮,故未能把握接種疫苗機會,且未能及時建立足夠抗疫韌性,導致第五波疫情有近萬名長者喪生。假如能在第五波後之夏季放寬防疫措施,及早開放以盡快建立混合免疫屏障,則更能加快恢復香港的競爭力。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龍振邦及趙晞揚等三名香港學者認為,下場大流行可能由...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龍振邦及趙晞揚等三名香港學者認為,下場大流行可能由源自禽鳥和豬流感病毒產生。(本報資料照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中國再駁產能過剩 反對藉機推行保護主義
下一篇
歐盟暗示對陸電動車加稅 執委會貿易主管透露可能在暑假之前實施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