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流失海外百年終回家! 7根石柱回歸圓明園

本文共786字

聯合報 記者陳宥菘/即時報導

流失海外百年的圓明園西洋樓石柱回家了!這也成為繼馬首銅像後,又一批回歸原屬地的圓明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13日「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活動上,大陸國家文物局正式將這批文物劃撥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這批石柱文物也首次在觀眾面前亮相,並將向公眾長期展出。

央視報導,回歸的7件石柱原為圓明園西洋樓的建築構件,在1860年圓明園遭英法聯軍劫掠後流失海外,被當時在中國定居的挪威人蒙特購得,後為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及西挪威藝術博物館收藏。

據報導,7件石柱均為漢白玉材質,通高約80至92公分,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這些石柱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側面花瓶內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花卉為主,圭角卷雲紋、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古建望柱、欄板相同,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內涵。

圓明園西洋樓建築以木質樑柱為基礎,透過磚砌築內牆,外部包以漢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其建築主體仿西方巴洛克風格建造,常在建築上設立石柱作為望柱或欄杆連接物使用,同時也具有裝飾的功能。兩側沒有雕花的石柱應為建築上的聯排裝飾物,兩側飾有花瓶或花紋的石柱則用於樓梯或樓層平台欄杆部分,花瓶的樣式則是配合欄桿形製雕刻而成。

報導指出,經過實務鑑定,專家一致認為,7件文物的質地、紋飾均可與現存圓明園西洋樓遺存的文物對照。該組文物保存較完整,略有風化痕跡,據工藝、紋飾和材質情況,可定為真品。據稱,該組文物原存放的挪威科德博物館,舊藏中還有大批民國時期文物。

據報導,在7根石柱回歸過程中,是經過各方密切合作,歷經10年終促成。大陸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7根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是中國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最新成果和又一重要進展,也是政府、高校、社會力量,通力合作、久久為功,助力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家的最新案例。

7件漢白玉材質的石柱回歸圓明園,其原為圓明園西洋樓的建築構件,因1860年英法聯...
7件漢白玉材質的石柱回歸圓明園,其原為圓明園西洋樓的建築構件,因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而流失海外。(新華社)
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的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北京公眾考古季,昨在北京開幕。圖為參觀...
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的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北京公眾考古季,昨在北京開幕。圖為參觀者在展覽上觀看文物。(新華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搭機鬧事抓起來 大陸公安局10個月來拘留311人
下一篇
北京住房限購令大鬆綁 上海、深圳有望跟進放寬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