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湖北天門/非遺品類多 鄉土氣息濃

三棒鼓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三棒鼓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本文共766字

經濟日報 大陸特派員王玉燕/專題報導

天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品類多,充滿鄉土氣息。荊州花鼓戲,屬國家級非遺專案。

天門花鼓《站花牆》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天門花鼓《站花牆》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荊州花鼓戲唱腔音樂分主腔與小調兩大類,主要行當早期有小生、小丑、小旦,後來隨著演出形式的發展和劇碼變化,行當角色有所發展,出現了小生、生角、正旦(相當於青衣)、花旦(又稱鐵扁擔)、丑角五個行當。

天門皮影戲流行於江漢平原地區的天門、潛江、沔陽、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地。源遠流長,主要由「漁鼓腔」演唱,因此又被稱為漁鼓皮影戲。天門皮影戲的唱腔豐富,根據其音調特點,可分為平腔、悲腔、魚尾腔、琵琶腔、雜花腔五大類。

天門糖塑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天門糖塑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天門糖塑俗稱「吹糖人」。加熱後的麥芽糖經過藝人的「吹」和「塑」,變成妙趣橫生的藝術品。

天門舊時水患頻繁,做糖塑是一種逃荒時謀生的手段,災荒年景刺激了這種手藝的發展。舊時天門糖塑藝人眾多,高手雲集。他們的足跡遍及全國許多地方,活動區域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

天門民歌《小女婿》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天門民歌《小女婿》 圖/本報湖北天門傳真
天門民歌是楚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歌詞具有楚辭清雅、新奇的特點,音樂具有楚樂「八音」的特徵,又飽含江漢平原水鄉地域特色。它是天門乃至整個江漢平原眾多藝術的母體,孕育了荊州花鼓戲四大主腔的高腔、打鑼腔,它的小調成為歌腔皮影的唱腔和碟子小曲、三棒鼓的固定曲牌。

天門三棒鼓是一種走唱或立唱兼手技表演的民間曲藝形式,因拋耍三根特製的鼓棒擊鼓伴唱而得名,分單人表演和雙人表演。雙人表演時,一人丟棒擊鼓,另一人奏馬鑼,二人同唱。三棒鼓由於在棒上裝有銅錢,除了落手時有節奏的響聲外,還配合落鼓,更顯節奏分明。

天門蓮花落早期主要用於災民賣藝謀生,演唱者一至二人,用竹板按拍演唱,沿門乞討,參與民間趕酒、趕會。1949年後,昔日的「叫花子藝術」登上群眾文化的大舞台,天門蓮花落的表演形式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男一女、一旦一醜的對口演唱,男的打竹板,女的打蓮廂,說唱並重,載歌載舞,並加入鑼鼓和絲弦伴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習近平訪法 分析:歐中改善外交氣氛但難化解歧見
下一篇
中法歐會談 聚焦經貿、俄烏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