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江蘇鹽城/海鹽歷史文化景區 「鹽」是主角

海鹽博物館。 圖/本報江蘇鹽城傳真
海鹽博物館。 圖/本報江蘇鹽城傳真

本文共683字

經濟日報 大陸特派員王玉燕/專題報導

海鹽歷史文化景區,包括中國海鹽博物館、鹽鎮水街、水城、東進路美食街、娛樂街、鹽瀆公園等。

中國海鹽博物館,是大陸唯一一座經大陸國務院批准、全面反映中國海鹽歷史文明的大型專題博物館。館藏系統反映了中國海鹽發展史,展示介紹海鹽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陳列中國海鹽歷史的文物和資料。博物館採用蠟像、雕塑、沙盤等演示手法,展現古代「煉鹵煎鹽」、「曬海為鹽」等海鹽生產和鹽民生活的多層文化場景。

唐代鐵盤,古代主要煎鹽生產工具。 圖/本報江蘇鹽城傳真
唐代鐵盤,古代主要煎鹽生產工具。 圖/本報江蘇鹽城傳真
收藏在博物館的唐代鐵盤,是古代主要煎鹽生產工具。此塊鐵盤是中國發現的唯一整塊製鹽鐵盤,出土於鹽城市區縣前街,使用時間約為唐代和宋代早期。重2噸多,一晝夜可產鹽五—六盤,每盤產鹽300斤左右。

鹽鎮水街,是海鹽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建築風格為仿古建築,800多公尺的河道蜿蜒曲折,亭台樓閣臨水而立,牆體採用粘土青磚,屋面為青瓦或琉璃瓦,鋁合金仿古門窗,展現了鹽城鹽鄉和鹽城水鄉風情。包含大宅門、天水廣場和驛水酒家三大片區,建有水雲閣、漂舟戲苑、瀚墨閣等特色景點。

古黃河入海口。 圖/本報江蘇鹽城傳真
古黃河入海口。 圖/本報江蘇鹽城傳真
遊罷海鹽景區,古黃河入海口不可錯過。黃河故道是黃河歷史變遷的見證,入海口在鹽城濱海縣。清咸豐五年,黃河從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北流,先流向西北,後折轉東北,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銅瓦廂以東數百里的黃河河道自此斷流,原本穿蘇北匯入黃海的大河,迅即化為遺跡。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後一道彎也在古老的黃海邊留下了永恆的身影。沿著黃海邊茅草叢生的防護堤穿行,車在一片嶄新的花崗岩海濱護欄前停了下來。從海灣廣場的階梯上拾級而下,一座石碑上刻著鮮紅的大字:古黃河入海口。1128至1855年727年間,黃河曾從這裡入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美團國際業務擴張提速 據悉計畫在利雅得推出外賣平台
下一篇
習近平會布林肯:兩國應做夥伴 談話內容未涉台灣議題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