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山東棗莊/北辛遺址公園 看見文明曙光

北辛文化館
北辛文化館

本文共893字

經濟日報 大陸特派員王玉燕/專題報導

北辛遺址公園,因其代表了東方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創造了16個文化之最、文明之源。公園分為兩個區域:北辛文化館和遺址保護展示區。

北辛文化館館前高高矗立的雕塑為「北辛蓋鼎」,造型取材於1979年北辛遺址考古出土的鼎的形象,為距今7,500年母系氏族社會繁盛時期的典型陶器,實物原件現藏於滕州市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館內北辛文化展示區,圖文並茂的介紹了北辛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北辛文化的命名與意義、北辛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發掘的文物圖展等。

北辛遺址保護展示區位於文化館南側,與世界上多數著名文明起源地類同,北辛文明也是傍水而生、依水而興。

薛河是棗滕地區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北辛文化,孕育了東方最早的農耕文明。薛河故道南岸的一片高地,是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東傍龍山、北臨薛水,在這裡北辛先民可耕、可獵、可漁,提供了適宜人類的定居條件。

進入展示區,最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石牌坊和文物保護碑以及「北辛文化遺址」紀念碑。沿小徑西行可見多處茅草房,此為復原的半地穴式茅草屋房。北辛遺址發掘過程中發現居住區有明顯的柱礎痕跡,表明當時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有牆有頂的茅草房,能夠遮風避雨且冬暖夏涼。整個居住部落周邊有壕溝,用作防止野獸的侵襲。循園內小路前行,時不時會在腳下發現些陶片、石片、骨片等,器物雖小但不容小覷,有些可能就是北辛時期的歷史文物。

北辛遺址為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沿薛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1978年秋至1979年春,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發掘,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等200多件,科學測定距今約7,500年至6,300年,延續1,000餘年,處於新石器時代較早的時期,母系氏族社會較為繁盛的階段,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

北辛遺址創造了16個文化之最、文明之源-最早的部族村落、最早的農耕文明、最早的家庭養殖、最早的漁業生產、最早的製陶工藝、最早的文字符號、最早的廚房革命、最早的穿衣文明、最早的釀酒技術、最早的喪葬禮儀、最早的房屋建築、最早的母系氏族、最早的古薛文化、最早的城邦文化、最早的大汶口文化等均出現在這裡,歷史文化的燦爛繁榮,蔚為壯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河南大學建築瑰寶火災屋頂全毀 校方自責致歉
下一篇
歐盟暗示對陸電動車加稅 執委會貿易主管透露可能在暑假之前實施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