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大陸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難 官方報告:苦於經費無著

本文共1119字

聯合報 特派記者 廖士鋒/北京即時報導

大陸近年來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遺產,目前世界遺產名錄共有56項大陸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不過官方直屬的研究機構近日發布報告指出,專職從事世界遺產監測的工作人員,全大陸僅不到1,000人,且只有不到4成文化遺產有專門的監測機構,因為人力與經費不夠,使得一些必要的基礎性監測工作開展不足。

大陸國家文物局直屬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近日發布由「課題組」撰寫的文化遺產藍皮書,據法治日報報導,截至2021年,全大陸僅有38.18%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成立專門負責監測的部門或機構。全大陸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從業人員共有3.1萬餘人,從事監測工作者共計1,541人,僅占總數的4.85%。其中,931人為專職監測人員,610人為兼職監測人員。

2021年,大陸世界文化遺產地監測經費總額僅占保護經費的不到1%,且自2019年以來呈下降趨勢,對監測工作形成制約。據課題組調查,不少遺產地有監測需求,但苦於經費無著,相關工作遲遲難以開展。課題組建議,應當不斷強調和凸顯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將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在內的文物工作納入政績考核體系。

大陸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目前共有56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8項、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項,其餘14項為自然遺產。換言之,此次藍皮書揭露,僅有16項文化遺產,是具有專門負責監測的部門或機構。

與此同時,目前被列入預備名單的文化遺產,有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北京中軸線、海上絲綢之路、西夏陵、江南水鄉古鎮、景德鎮御窯遺址、萬里茶道、釣魚城遺址等。

此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監測預警平台負責人張依萌曾於2022年底撰文指出,大陸的文化遺產監測工作肇始於敦煌莫高窟、武夷山等遺產地開展的環境監測。2006年,官方先後印發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和《中國世界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後者首次明確規定世界文化遺產實行「國家、省、遺產地三級監測和國家、省兩級巡視制度」。

2011年,大陸國家文物局確定12項世界文化遺產作為監測試點單位,分別對文物本體、環境、安防、自然災害、遊客管理、建設專案、景觀監控、社區活動、遺產保障體系等開展一系列監測技術探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也從2012年開展國家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台(總平台)的設計。截至2022年底,大陸已有35個遺產地建成了監測平台,其中9處已完成與總平台的資料對接。

張依萌強調,基層專業力量的薄弱嚴重制約了監測工作品質,「這與決策者對遺產監測的認知偏差與重視不夠有關」。改善情況有賴於專業培訓,培訓對象不僅是專業人士,更應面向各級政府,「畢竟他們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對基層監測力量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大陸官方的研究機構近日發布報告指出,大陸世界文化遺產僅有不到40%有專門監測機構...
大陸官方的研究機構近日發布報告指出,大陸世界文化遺產僅有不到40%有專門監測機構。圖為2011年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新華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中國地方政府節省開支 公務員喝水影印都要管
下一篇
比爾蓋茲:中國是應對全球健康挑戰不可或缺角色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