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 成功培育首宗人工合成魚肉

本文共801字

聯合報 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即時報導

浙江大學學科研團隊近日宣布通過幹細胞分離、工廠化培養與組織化建構技術,成功合成大陸首宗釐米級細胞培養大黃魚組織,17天就可製作仿真魚扒。

據港媒香港 01 ,由浙大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東紅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陳軍教授牽頭的細胞培養魚肉團隊,聯合大連工業大學朱蓓薇院士團隊對外宣布,通過幹細胞分離、工廠化培養與組織化構建技術,僅用17天,科學家就能用細胞培育出帶有腥味、質感Q彈的魚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合作期刊《npj-食品科學》。

該項研究中,科研人員以大黃魚為研究對象,分離出具有高傳代能力的肌肉、脂肪幹細胞,並通過調控兩種信號通路誘導肌肉乾細胞分化;基於可食用凝膠改造仿生建構魚肌支架,產生類似自然魚肉該有的結構和紋路,使肌肉細胞沿著3D打印的仿生結構有規則地生長,形成3D培養肌纖維束,實現組織狀細胞培養魚肉的製造。

對海洋魚類資源保護有重要意義。劉東紅表示,科研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培養魚排的外扒,並對其細胞數、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的比例、硬度、黏性、彈性等特徵與真實大黃魚的肌肉組織進行對比研究。從這些指標看,兩者十分相似。

劉東紅指出,細胞培養魚肉走向餐桌,還要進行大量的安全性評估。相信隨著技術不斷深化,一定能在可見的未來批量化生產。這項技術將為未來開展不同魚類乃至其他經濟動物的細胞培養獲取優質蛋白提供新思路,並且對於海洋魚類資源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魚肉在3D支架中的生長,肌肉細胞則沿着3D打印的仿生結構有規則的生長,形成三D培養肌纖維束,產生類似自然魚肉該有的結構和紋路。

研究團隊通過調整配方,降低打印溫度,並採用可食用膠體材料,實現了仿生生長。後續,浙大團隊通過注入脂肪細胞,便可組裝成一塊組織狀的細胞培養魚肉。

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未來食品實驗室主任劉東紅教授稱,這項技術或將為解決人類餐桌肉品和動物蛋白供應提供更為廣闊的支撐,並對海洋魚類資源的保護有着重要意義。

經進一步分析,科研人員發現細胞培養的大黃魚肉與同類自然魚肉別無二致。(浙江大學微...
經進一步分析,科研人員發現細胞培養的大黃魚肉與同類自然魚肉別無二致。(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中國不以進取措施促消費 因要加強投資新質生產力
下一篇
美制裁援俄企業 20家陸港公司名列清單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