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美智庫專家:台灣承受不起缺電 賴清德應趁機調整廢核政策

本文共1559字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美國能源政策專家麥吉利斯(Jordan Mcgillis)表示,台灣的經濟是由充滿活力的製造業所帶動,經不起電力不穩定帶來的衝擊,因此台灣的能源政策需要顛覆,而準總統賴清德正是能擔起這份任務的最合適之人。

麥吉利斯是華盛頓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兼任研究員、曼哈頓政策研究所《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的經濟學編輯。他22日出刊的日經亞洲的意見專欄指出,過去八年來在民進黨執政下,台灣經濟表現出色,從2017年來,台灣平均實質每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超過3%,主要拜台灣強大的製造業所賜,尤其是半導體產業。

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高於南韓的25%,至於德國、日本和美國的這一項占比都不到20%。

然而,製造業需要大量電力。在2022年,台灣電力供應有56%是用於工業用電,創下近年最高紀錄;去年,光是台積電的用電就占了總發電量的6.4%。

麥吉利斯說,效率提升已降低台灣每單位經濟產出的能源消耗,但總電力消耗卻持續增加,從2001年迄今已增加逾40%。台灣的人均用電量現在高居亞洲之冠。

用電增加,並非問題,但台灣電力供應並沒跟上腳步。近年來,停電變得愈來愈常見。

麥吉利斯說,一大問題在於民進黨正把可靠的核能電力剔除在台灣的發電組合之外,即將卸任的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競選時承諾「非核家園」,並且要讓三座運轉中的核電廠退役。這個口號反映出台灣政治多年來的斷層線。因為當民進黨在1980年代崛起之時,訴求與國民黨不同的理念,國民黨當時帶領大規模的核能建設。

當民進黨創立時,台灣一半的電力來自核電廠。在接下來數十年中,儘管多了其他電力資源(多數是天然氣發電廠),但核電對台灣經濟依舊重要。

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民進黨的反核傳統更加突出。當時,台灣仍有16%電力來自核電,而福島事件後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終止了第四座核電廠的建設。

蔡英文政府接著讓三座核電廠中的兩座核子反應爐除役,使得核能發電量從2011年的42,000 GWh,到2022年降至24,000 GWh,核能占總發電量比重降至8%。

不過在蔡英文做出承諾後的這幾年來,國際重新檢討核能,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後導致的能源供應短缺。幾個東南亞國家正推動建造反應爐的計畫,日本也重啟關閉的核電廠。

儘管台灣民眾在2018年的公投中支持維持核電廠運作,但蔡、賴依舊承諾在2025年前全面停止核電廠運作,即便風電與太陽能發電還無法補足量能。

當蔡英文上任時,水力、風電、太陽能和生質能發電合計占台灣4.8%的供電。截至2022年,這些再生能源發電量僅相當核能的8%,遠落後於蔡英文所設定、到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達發電量20%的最初目標。

麥吉利斯表示,1月大選的結果讓賴清德和民進黨有理由進行反思。雖然賴贏得總統,但獲得的票數比蔡英文2020年連任成功時少了200萬票,民進黨也失去立法院多數黨地位。

競選期間,國民黨和民眾黨在能源問題上找到了共同點,兩黨總統候選人都表示支持核電,以便支撐台灣脆弱的電網。一些學者認為,能源疑慮是選民遠離民進黨的一大理由。

麥吉利斯的看法是,賴清德在5月上任後,可藉由退出蔡英文的2016年承諾,來挽救民進黨的頹勢。他說,民進黨若與國民黨、民眾黨合作,啟動讓核能重返的計畫,可望有助於民進黨的政治支持度,而非有所傷害。

他說,如果賴清德顯示民進黨承認能源的充裕對於台灣的繁盛是極為重要,那麼1月時支持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數百萬選民可能會感到高興。麥吉利斯表示,賴清德在一年前暗示「轉向」的可能性,當時他說,台灣的核能可保留用於緊急使用,這讓他與蔡英文有了略微的差異。

麥吉利斯說,雖然台灣容易受到地緣政治危機的程度比其他主要經濟體還多,但卻能夠避免自身造成的電力緊急狀態,而且也只有賴清德和民進黨能夠調整台灣的能源政策。

台灣面臨缺電危機,美國智庫能源政策專家認為,台灣應檢討廢核政策。圖/本報系資料照...
台灣面臨缺電危機,美國智庫能源政策專家認為,台灣應檢討廢核政策。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英保守黨議員補選大敗地方選情堪憂 蘇納克壓力大
下一篇
美就業減弱...有利通膨降溫 升息可能性下降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