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69字
農業不僅是人類賴以為生的產業,也是人類與自然環境資源不可分割的原因。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有三分之一來自糧食系統,有將近七成的淡水用於農業灌溉;農業卻遭受氣候變遷、自然資源流失嚴重衝擊。
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邁入倒數第三天,12月10日主題為「食物、農業與水資源」,許多脆弱國家關注如何提高農業韌性、保障糧食安全,本屆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美國宣布,全球將投入170億美元推動氣候友善農業,協助人類因應氣候危機。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國合會也與友邦史瓦帝尼王國12月9日共同舉辦周邊會議,分享我國協助史瓦濟蘭解決缺水問題、建立低碳農業氣候韌性的經驗。
史瓦帝尼位於非洲東南邊,其水資源相當匱乏。該國自然資源與能源部秘書長拉米尼(Dorcas Dlamini) 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導致降水分佈不均,水資源使用面臨嚴峻挑戰,「水資源對我們經濟、生計與生態至關重要。」缺水不僅衝擊史國的糧食安全,為了進口農產品也成為史國經濟負擔,缺水同時也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史瓦帝尼農業部秘書長史密蘭( Sydney SimelaneI)說,史國的水資源中有95%用於灌溉,特別是當地的畜牧業與棉花都需要大量灌溉水,因此若能推動節水農耕技術,就有助於減少水危機,因此史國興建水利工程的同時,也擴大香蕉、蔬菜等農作物的節水灌溉面積。
國合會國際教育訓練處處長蔡祥吾表示,若能以在地的農產品減少進口,就能減少糧食系統碳排及飲食碳足跡,因此國合會近年協助史瓦帝尼建立在地、多樣化的農業技術,包含興建苗圃、養豬場等,並設置太陽光電版台灣,減少農作物的碳排放。同時把養豬場的沼渣、沼液回收做成肥料,讓農田更肥沃,並透過水資源澆灌管理,減少田間九成的用水量。
今年51歲的蔡祥吾說,台灣與友邦史瓦帝尼王國有很長的合作夥伴關係,「甚至比我在世時間更長。」農業技術合作中,人才培育相當重要,因此我國也提供獎學金讓友邦的青年來台接受教育,把先進農耕技術帶回史國運用,這些人才就像種子,能帶動當地農業轉型。
「 一個人走得快,但如果我們想走得更遠,就要一起走。」蔡祥吾說,根據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會達到96億,要養活全部的人,農業產量要增加七成,這對世界各國都是挑戰,台灣有技術也有意願到世界各個角落,協助更多需要的人。
「除了農業技術革新,消費者的意識也很重要。」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秘書長張奐雲說,要讓消費者支持低碳永續的農產品,市場才能帶動友善農業發展,這是台灣多年來推動有機農業的經驗;透過生產履歷溯源系統,讓消費者看到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路徑,就會更在意農產品的來源與環境影響。台灣農業跨領域發展協會開發「溯源餐廳」 系統,更多餐廳能藉此向消費者揭露食物資訊,包含耕作方式、地點等資訊,進一步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用消費促使環境改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