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高寶惠布魯塞爾個展 紙的剛柔並濟反映台歐文化體驗

本文共1686字

中央社 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4日專電

旅荷藝術家高寶惠23日起在比利時舉行首次個展,透過紙張遇水乾後變硬創造新素材,反映剛柔並濟的個人特質與台歐文化衝擊體驗。策展藝廊老闆夸麗葉與台灣多次合作,盛讚台灣文化獨特性。

一束束起皺的中空紙管黏合成板凳、茶几、躺椅⋯它們不只是僅供觀看的藝品,也是能讓人坐臥倚靠的家具。讓平滑的紙張遇水、發皺、變硬,創作者高寶惠說,就像個性溫柔的她,走出台灣安穩舒適圈,獨自面對陌生歐洲的挑戰與挫折,形塑出自己的另一種可能。

高寶惠在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先在台灣建築材料設計業界工作了數年, 2014年到荷蘭愛因霍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攻讀碩士,旅居成為藝術創作者。

她的作品去年曾進入西班牙「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決選名單。布魯塞爾藝廊「高尚空間」(Spazio Nobile)自23日起為她舉辦名為「25節氣」的首次個人展覽。

高寶惠定義自己的身分之一是研究者,在台灣一家開發建築材料企業工作的經驗帶給她研究素材的興趣。荷蘭準備畢業製作期間,她對紙張起皺的變化產生興趣,並投射到個人經歷。

她告訴中央社,紙張「平整無瑕的時候很像在台灣的我,當我到荷蘭,沒有親朋好友、習慣語言下的支持,必須一個人面對挑戰,沒人幫我擋風雨」。

紙張因為碰到水而起皺、變得立體、有結構性,就像她從平順到遇風遇雨,「層層面面在回應我當時的狀態,全部串起來就是我來這裡是為了接受這個挑戰, 脫離台灣的舒適圈,可是這是一個形塑自己的可能,不是說這些挫折都是不好的」。

為此著迷的她開始進行紙與水的實驗,紙張有200多種,水份多寡、如何乾燥,「就像回到小學作科展那樣」。後來她找到了讓紙變得很有結構性的方法,「本來的纖維天性,遇到水份的一系列挑戰後被喚醒了」,於是專注於把這個脆弱的材料變成強硬的材料,再轉化到像家具這種功能性的物件上。

過往工業設計的背景讓高寶惠的藝術創作很強調功能性,她認為在美感的絕對性之上還需要有存在的意義,「物件的存在,尤其是人工製作東西的存在,與人的生活需求相輔相成,不然就是在製造更多的垃圾」。

環境意識融入她的作品製程,例如她以漆樹養大15年才能取得150毫升的天然漆上色,還必須付出長時間等待適合的溫濕度;還有用米為原料,開發了一種純天然的膠水,讓紙家具日後能100%被回收再利用。

她從小在新店、烏來間的山區長大,對環境問題很有感受,在台工作期間也曾造訪多家環保回收廠,發現若材料太複雜,會增加回收的難度。「所以我非常希望用單純的方式(創作),唯有身體力行的簡化才有辦法救地球」。

台灣設計環境傾向給予框架、方向,個人特色較不受重視,與歐洲非常重視個性、開放思考不同,讓她來歐前兩年得學習把過去的自己放掉。不過,台灣的養成對她在歐洲藝術市場生存也有很大幫助。

高寶惠說,台灣教育、文化養成她包容的個性,台灣人也比較勤奮、謙虛,「亞洲、台灣的這種團隊性,會讓大家更願意支持你這個藝術家」。藝廊老闆也告訴她,要以藝術維生,除了天賦,待人處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高尚空間」藝廊創辦人夸麗葉(Lise Coirier)曾受台灣工藝中心邀請在台開設工作坊,2019年也與文化部合作,於巴黎等歐洲城市為多個台灣藝術家策展「福爾摩沙:台灣的新層次」(Formosa:A NewLayer of Taiwan)。

夸麗葉表示,高寶惠搜尋新方法創作,創造新的類型,展現台灣又一個新層次。曾多次赴台、常與台灣藝術界合作的她發現,台灣藝術家的共同特色是與自然的連結,她認為台灣文化融合了日本、中國、荷蘭等淵源,很細緻,「我很喜歡台灣文化的品質」。

她說:「中國在共產黨統治下變得不同,改變了來自過去5千年傳統的根基,政治情況瓦解了他們本來可以爆發的創造力,但在台灣是安全的,人們可表達自我,有自由,所以這讓你們非常獨特。」

高寶惠說她與夸麗葉討論下一個創作系列,想從目前「坐在地上」的作品「往上走,跟電合作」,也就是燈飾。

從紙和水,再加入電與光,充分反映她喜歡在不同極端之間找到平衡的個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擔心進攻拉法 美國暫停向以色列供應某些軍備
下一篇
蘋果 iPad Pro 廣告引來駡聲連連 形同頌讚 AI 反創意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