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瑪丹娜今65周歲...已改變世界的她何不退休?她這麼答

本文共1306字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西洋流行樂「天后」何其多,但「女皇」只有一位,就是瑪丹娜(Madonna)。8月16日適逢瑪丹娜65周歲生日,最近她傳出身體不適,因「嚴重細菌感染」住院治療,而延後慶祝出道40年的全球巡演,從原訂7月15日啟動延到10月14日,讓全球粉絲很擔心。但這位搖滾巨星在宣布延期時已承諾:「我保證,會儘快回到舞台與你們同在。」

紐約時報報導,瑪丹娜叱咤流行樂壇40年,已成就極少藝人能辦到的事:改變世界。1981年時,問問「瑪丹娜」(Madonna)指什麼,人人會說「聖母瑪利亞」;十年後再問同樣的問題,答案幾乎全指向這位來自密西根、作風大膽前衛的女歌手。這位新瑪丹娜絕不是保守、拘謹、溫柔、平靜、和藹的傳統女性楷模,而是從穿著打扮到言行舉止總是驚世駭俗的顛覆者。

女作家蓋布芮兒在紐時撰文指出,過去40年期間活躍舞台期間,瑪丹娜引起粉絲熱愛,也引來批評者厭惡,堪稱沒別的知名藝人像她這般激起如此激烈的兩極化辯論。

「文化破壞球」打破諸多禁忌

蓋布芮兒形容,瑪丹娜有如一枚「文化破壞球」,在鼓勵女性專心走一條路的時代,她卻勇於多方嘗試,包括表演者、詞曲創作者、製作人、演員、導演、童書作家、繆思等等。瑪丹娜也打破重重社會障礙,運用她的話語和作品挑戰各種偏見,包括性別歧視、貶抑女性、種族歧視、恐同性戀主義和虛偽,也無懼與音樂工業、好萊塢、塔利班、普亭政權,還是梵蒂岡對立。

由於她是女歌星,批評者通常總是對瑪丹娜的政治聲明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趁機譁眾取寵罷了。但看在年輕人眼中,來自美國中部中產階級家庭的她隻身到紐約打拚,憑努力再努力勇闖演藝界,勇於打破禁忌、挑戰威權,已為新一代年輕人另闢蹊徑,尤其為年輕女性主義者開門引路。

蓋布芮兒說,瑪丹娜的影響力巨大,與時代背景也有關係。當時正是雷根擔任美國總統初期,是共和黨自1954年後首次掌控參議院,政治右派和宗教右翼勢力抬頭,自以為終於取得實權可逆轉自由派在之前20年對女權、民權和同性戀者權利所做的一切改變。

但是在瑪丹娜活躍的紐約夜總會,例如Danceteria、Roxy、Paradise Garage等地,卻是零歧視之地,性別、種族和多元性無須爭辯,而是被頌讚。「可能性」是代名詞。「幽默」是通關密語。「同心協力」是方法。

怎麼還不退休?她曾這麼反問

早在1980年代,瑪丹娜還沒滿30歲時,媒體就開始議論紛紛,猜她何時退休。畢竟,流行樂壇出了名的喜新厭舊,女歌手的演藝壽命賞味期尤其短,所以眾人認定她即將過氣。不料,每十年流逝,同樣的問題總是被提出,且愈來愈尖酸刻薄。2017年接受作家Roxane Gay訪問時,瑪丹娜直言,這就是性別歧視。瑪丹娜反問:「有人會問史蒂芬史匹柏,他為什麼還在拍電影嗎?難道他還不夠成功?」她還說:「有人會當著畢卡索的面問他:『好啦,你80歲了,難道還沒畫夠嗎?』沒人會那麼問。」

瑪丹娜年屆65,還不打算隱退。她職業生涯自始至終挑戰偏見的抗戰也尚未結束。她還有一些話要說。粉絲現在最期待的,是她儘快康復,10月展開「慶祝」(Celebration)巡演,如果她的過往紀錄可作為指引,可期待瑪丹娜將再一次帶給台下觀眾震撼、靈感、挑戰、娛樂,以及啟發。

西洋流行樂「女皇」瑪丹娜。圖/美聯社
西洋流行樂「女皇」瑪丹娜。圖/美聯社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印度香料製品含致癌物遭星港下架 澳洲考慮是否回收
下一篇
蘋果攻AI 狂挖Google人才 至少招手36人跳槽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