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貿易協定新趨勢…小而美

提要

協議範圍變窄 不再專注降低關稅 轉向數位版權、環境法規等方面 FTA漸失寵

在新世界貿易潮流中,協議的重心不再是降低關稅,而是協商數位版權、環境法規等方面。(歐新社)
在新世界貿易潮流中,協議的重心不再是降低關稅,而是協商數位版權、環境法規等方面。(歐新社)

本文共741字

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政治潮流轉向反對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各國政府已逐漸轉向範圍較窄、爭議較少的協議。光是過去一年間,拜登政府就與日本、歐盟,以及從印度到秘魯等20多國展開會談,以商討跨境經濟關係,但「自由貿易」和「關稅」這類過去常見的名詞通常已不在磋商內容裡。

在這股新世界貿易潮流中,協議的重心不再是降低關稅,而是協商其他問題,從數位版權、空氣品質到科技和產品標準。這些通常是政府層級的協議中解決,而非透過大規模的貿易協定。

華爾街日報報導,經濟潮流和政治風向的改變,重塑了自由貿易協定 (FTA)的樣貌。隨著服務和線上商務的興起,實體商品現在在世界貿易中所扮演角色的比重愈來愈小。隨著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工資和生產成本差距縮小,貿易協議的注意力已轉移到環境法規等間接成本。

但這並非預示著貿易自由化告終。反之,近年來的貿易協定日益強調關稅以外的問題。誠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日前所說,2020和2030年代的計畫有別於1990年代, 華府有「一套不同的基本優先事項,而非簡單地降低關稅」。

拜登政府目前正努力使日本和歐盟獲得通膨削減法中的乾淨能源補貼,至於與印太之間的區域協定,則尋求在不觸及關稅情況下深化經濟關係、連接供應鏈,以及統一各種標準,這些沒有任何一項需國會批准。

事實上,這種遠離關稅的轉變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部分原因是現在的關稅都已很低。基本上,進入美國的歐盟商品關稅平均約為2.5%,對許多其他市場的關稅則約為10%,以全球標準來看都很低。因此對貿易的潛在更大影響來自於減少看似微不足道的非關稅壁壘。

現在逐漸興起的趨勢是改簽專注於特定產業的小規模協定,原因之一是自貿協定變得過於龐大,致使政治上難以執行。有些新協議是監管機關之間達成,不需像自貿協定通常須獲國會或其他立法機關批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陸記憶體股Q1獲利爆發 存儲產業進入上行周期
下一篇
哈瑪斯傳將停火 牽動油價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